德鲁克大师说:“企业的本质只有两个核心功能:创新与营销。”科特勒大师说:“营销是创造和传递价值,是一种增长战略。”两个真正的大师都这么说,看来营销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远远还没发挥。我们营销人需要做的是面对新环境的调整。近三十年来,我们的营销从计划经济的“销售科长”时代逐渐演化:从朝南坐当大爷,到出去跑业务,又从“酒量决定销量”到开始进行渠道终端建设,从发挥渠道推力到终端为王;宣传上,从酒好不怕巷子深到央视标王,从广告轰炸到媒体组合策略,从广告叫卖到“创意就是权力”;营销理论及工具上上,从USP、品牌形象理论,到定位、整合行销传播,也都在不停实践。我们的营销已经过了好几轮的大浪淘沙,每次的转型都有无数人和企业被淘汰,又有无数人和企业浴火重生。也许这次的风浪,尤其的猛烈,而营销人赖以依存的实体环境,也尤其的不好。不过,不就是转型吗?多大点事!本章小结1)人的行为模式是几十万年进化形成的结果,不会因近些年巨大环境变化就会有彻底颠覆。而现在年轻人的行为,恰恰是人类最本质的行为模式面对新环境的反映而已。这就更需要企业和品牌掌握消费行为模式,理解新的社会环境带给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放弃自我YY,用最真实的、年轻人认同的营销方式打动他们。2)那些不变的往往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变化的通常仅仅是表面现象。“倡智”应该从掌握最本质的规律做起。3)误把推销当营销,误把套路当法门,资源配置错误,越努力越不幸。4)二三线品牌最缺的是跟消费者的沟通。营销的缺失无法通过销售的加强来弥补。一个没有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即使仅仅放在消费者面前,其成本也是非常高的。5)对于独立思考的人来说,思考的过程,得出结论的过程,比结论本身要有意义的多。6)一部分销售人员要去面对消费者,另外一部分销售人员要从“卖货思维”转变为供应链思维,转型为做从品牌商到终端这一段的供应链管理人员。7)新的产品经理要围绕“消费者沟通”构建职能,是1P+4C(1P是产品,4C即舒尔茨的顾客、成本、沟通和便利性),更加重视来自消费者反馈和建立与顾客的沟通渠道。
第二节构建“全员参与经营”的运行机制中国式阿米巴的核心是:模拟法人,快速联动,应对市场,应对危机。基本做法是:在企业内部层层构建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强化内部各个阿米巴的责任压力,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在产供销运用各个环节之间构建快速联动反应机制,传递外部市场压力,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构建“全员参与经营”的运行机制,是指以满足快速联动要求为前提,以向公司全员赋权配责为出发点,以利润为中心,以考核为手段,在本来不是法人的内部经济主体中推行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实现“人人成为经营者”,把企业经营创新压力转化为员工创新积极性,使每个员工都油然而生企业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从而使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刚性动力。  构建以阿米巴领导人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其主要内容为:   一是以赋权配责为动力,激活内部活力。以各个阿米巴的领导为核心,让其自行制订计划,把日常生产运营的决策权赋予一线员工,用目标考核细化责任实现管理控制,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用法人行为激发全员的主人翁精神,最终实现全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全面推行物资材料招标比价采购、上下工序中间产品(服务)市场化“买卖”和企业最终产品都由相关部门按订单“买断”,使各个层次的阿米巴都成为利润中心。二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将总指标逐级分解到各阿米巴。企业内部各经济主体从产、供、销、运各个环节,在管理强化、结构调整、工艺改进、技术提升等各个方面,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更关注产品的市场销售和利润增加,从而获得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划分阿米巴,将总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工段、班组、员工,实现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活力层层激发。三是责权匹配,激发全员的主人翁精神。阿米巴单元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责权匹配,阿米巴单元在采购、用人、调整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工艺结构等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而且经营成果与薪酬收入总额挂钩。   四是降本增效,经营成果与薪酬收入总额挂钩,以收入分配为手段。员工降本增效、创新奋进的根本动力,来自个人收入分配与自己经营成果的直接挂钩,通过工序货币化和单价透明化,实现个人收入多少由自己的行为结果决定的局面。 导入阿米巴经营,实现人均产量的快速增长位于广东深圳的D电子集团是柏明顿管理咨询集团的客户,主要从事消费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工作,目前约有5300位员工,2012年4月引入“阿米巴经营”到2012年10顺利落地,为时6个月。1.背景简介该公司于1987年开始从事电子元器件贸易,主要从香港地区进口电子材料,销往在大陆的香港企业。1992年开始加工生产电脑周边电子产品、消费类电子,最大规模时达12000多名员工。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产量、销量严重受挫,最少时只有2000名员工。2013年4月导入阿米巴项目,当时有3200多名员工。2.问题现象(1)该公司由于经常不能及时交货,不能满足客户的质量要求,导致几个国外大客户一度中止订单。(2)一旦出现交期、质量问题,销售、生产、采购各部门互相推诿责任。(3)原材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过多,保质期过后只能作呆滞料处理,浪费惊人。(4)企业申请、审批等流程繁杂,人浮于事。3.原因分析该公司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因为:(1)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高管、核心骨干流失,而企业老板是销售出身,对于管理不擅长,干着急。(2)采用高度集权的职能中心制,如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等,凡事却又集中由老板决策。(3)企业老板聘请不少职业经理人,但只是负责企业某个职能,反而个个都相互不服气,彼此协调工作非常困难。(4)责任与目标不明确,每个人都是对“过程”负责,只有老板是对“结果”负责。4.对策方案经过管理诊断之后,我们给出该公司的对策方案是:(1)找不到一个“诸葛亮”顶替企业老板,就找三个“臭皮匠”来替老板分担。(2)按产品维度划分一级阿米巴,贯穿研发、生产、销售,再将下边划分二级阿米巴。(3)保留必要共性部分,如基础与前瞻性研发,实行跨阿米巴间的交易。(4)加大对阿米巴高管的领导力和管理力培训,充分授权、加强监审、定期汇报、超额奖励。5.实施效果(1)该公司导入阿米巴经营之后,将原来各自为政的职能领导迅速培养成复合型“老板”式人才,人人都学会算账、记账。(2)原有产品因阿米巴组织直接对接客户,不必跨越职能中心障碍,流程大大简化,灵活应对。(3)在新产品方面,由于以前引进效率极慢,裂变为阿米巴后又新增了三个阿米巴。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之后营业额快速增长。6.实施难点尽管该公司导入阿米巴经营,也取得良好的成效,但该公司老板习惯了亲力亲为,一竿子插到底,对于授权不放心。对策:加强监审、定期汇报。阿米巴负责人压力大到一度泄气,角色转换难。对策:加强培训,请一位心理专家。
房地产事业部HRBP文盛向哲涛诉苦,最近事业部员工的工作压力很大,有些还得了抑郁症、有的病倒了,情况堪忧。他正在想办法去做员工的心理辅导工作,也开始动员业务主管去做。但毕竟业务主管人数不多,而且日常工作也非常忙,覆盖不了房地产事业部庞大的员工队伍,很难确保每一位有需要的员工都能沟通到并疏导好其情绪。这让他很头疼。哲涛在这方面很有心得,因为以前他做HRBP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他对文盛说:“关注员工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沟通疏导是需要的,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关键还是教会员工进行自我压力疏导、自我‘净化’、自我激发。公司可以提供一些资源、方法与帮助,提倡和鼓励他们去释放压力,但很多事情是难以代替他们去做的。”文盛听了觉得有道理,开始考虑如何帮助员工提升这种自我净化、自我激发的能力。经过几天的思考,以及和业务主管交流,文盛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点子:​ 提倡每位员工每两个月完成“五个一”:认识一个新朋友或新同事、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参加一次长跑或徒步、到一个新的地方旅游。​ 为员工申请附近健身房的健身卡,员工中午休息或下班后可以去健身,这个是以公司的名义记账,按人次收费的。​ 在办公区开阔的地方,摆设了若干张乒乓球桌,员工可以在业余时间锻炼,劳逸结合。​ 邀请外面的老师讲授相关的压力释放课程,并采购外部心理辅导的服务,员工有需要可以向外部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鼓励员工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尽量少加班。​ 给每个部门分配一定的团队活动经费,部门可以组织团队活动,如爬山。经过多管齐下的措施,文盛看到员工的状态在发生积极的改变,越来越有正能量了,工作的绩效也明显提升了。他感受到这种自内而外的自我激发、净化的作用,原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太阳,内部在不断发生核聚变,要自我能发出阳光与热量,自我温暖、自我激励、自我驱动。
1对1店员培训指的是销售人员在终端的拜访中,对客户展开的1对1的产品培训。说是培训,也可以说是产品的一种交流,通常沟通的方式没有像培训那么正式。1.适用情景OTC代表日常拜访碰到店员有闲暇时间。店里来了新店员。在拜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新入职的店员,那么她可能对我们的产品不了解,自然不会主动推荐。个别店员对产品有疑虑。在拜访的过程中,店员提到产品卖了回头客少,或者说推荐了消费者不接受等问题,这时候也是我们切入产品培训的重要时机。产品销售不好时候。产品销售不好做培训是必然,让店员对产品熟悉,教授店员推荐技巧,让店员熟知产品的政策都是通过培训在为增加产品的销量服务。2.操作技巧1对1的店员培训的操作技巧的核心是:润物细无声。没有人喜欢被培训或者被教育,用店员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或者悄无声息地传递产品知识是关键。具体的我们用一个情景再现来呈现出来:销售代表:“张姐,我们的××胶囊卖的怎么样?”(明知故问,卖得不好才问)药店张姐:“卖得不好,我们一直卖着。”销售代表:“你说,这还真奇怪,离你这个店两站地的同济堂××店,上个月这个产品销售了52盒。”药店张姐:“那个店位置好,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消费能力强,我们这里的住的都是穷人,不行。”(可能会找其他理由)销售代表:“确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顺着客户的意思走,避免有抵触情绪),我上次在他们门店待了半天,我发现他们店的马姐是这么卖我们这个产品的,张姐你帮我看看,她这样卖,有没有道理?(请教的心态更容易让人愿意接受)凡是来药店说××病症的消费者,她都推荐我们的这个产品,凡是来药店买麝香壮骨膏的消费者,他都建议消费者带上我们这个口服药,如果消费者不要,他就说中西医结合,口服加外用,起效更快,效果更突出……张姐,你觉得马姐这么卖有问题吗?”药店张姐:“没问题,挺好的。”销售代表:“张姐,你以后也可以尝试着用马姐的这种方法销售,看效果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