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华:很荣幸各位大咖做一个分享,我在想两个问题。第一个,最初和张总说成立本土实践创新的时候,我做了两个思考,第一个本土的管理,本土的实践,应该是最能够契合我们的实际。我也做了一些和国外的一些管理学的交流,但是我觉得很难有一个契合。第二、我们在一起大家各自研究的领域,专注的方向不一样,反而有一次聚会大家相互之间有一个思考,有一个见解,对于我们推动也是很大的帮助。还说一个,张老师我非常佩服和尊敬您的激情和热情,我觉得他充满了这种热情。其实我说这种话的时候,映射了我们什么?我们自己很容易进入职业的疲惫期,或者说进入思考的瓶颈。今天我要说的是本来这个题目做了一些变化,主要讲重构,为什么讲这个东西?本来计划大家今年写一本书关于重构,这个启发来自于12年,当时年会的时候我们著名的经济学家徐晓年先生说了一句话“当我们提出来新常态的时候,应对新常态,企业需要的不是预报天气,而是应对天气的方法”。尤其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大部分老师都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或从事企业服务。那么这个时候相对迷茫而又混沌的时候,企业希望我们这些老师能够提供更多的方法而不是预报。预报天气,当然我们看了,预报天气是一种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但大部分企业我们在服务的时候希望什么?希望我们给它一些应对天气变化的工具或者说叫北京突然来的第一场雪,大家都想我如何应对,而不是说昨天晚上预报了,前天预报了这两天有雪,企业的老板经常跟我们说,我也知道会下雪,我也知道路上堵塞,但是需要怎么走?这个需要思考。最近我们听到很多的表达这个词,说经常听到的词语“变革、转型、创新、蜕变”。在我们工作当中交流当中大家听的更多,但是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相对这些东西都应该是一个什么?一个状态的描述。   去年的时候,去年的3月份因为我接触酒类行业比较多,就写了一个关于白酒企业的重构所产生的变化,经过10年的黄金期的增长,未来进入低增长期,其实这个行业与中国经济一样的,说我们过去走过黄金10年,企业这个产业规模大家翻了四倍,产值翻了四倍,也进入一个成熟期、平稳期,思考很多问题。实际上也有很多词表达,我今天没有写这个词叫做“调整”,我们进入调整期,我们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但是这些地方我就在思考两个。   第一,我们从大的方向判断,过去30年完成供需的量的平衡。最初的一句话是什么?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预落后生产的矛盾,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力足够了。那么总量也够了,实际上就是说获胜,到境巴这个企业说我幸福了?为什么?因为你们是一个持续性的生活者,中国的服装厂两三年不穿衣服,你也很幸福,为什么我昨天他们说我幸福,你也说我幸福,因为你做吃的喝的,这个市场总量大,只要有人,就有吃喝永恒的需求。当时有一个道理,说你像电视机行业,市场的相对饱和度比较多,最近五年我们主要是业务增长什么地方呢?商用电视,一个顾客买我一个电视的话,八年到十年的时间,就没有任何的交易的东西,也讲到说,家电行业的生存两个地方,第一,不断的发现局部的的增长的市场。第二、推动技术进步,研发。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我们就非常惨了。   我昨天见了国内比较早制作制冷的并轨,就讲一个道理,我们发现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总是比需求和市场慢了半拍,作为最早的中国冰熊冰箱,当我们为顾客提供保质的时候发现别人保营养,后来他说当我们做营养的时候,别人做什么?做保鲜,不像过去传统的见温度完成。后来又说现在开始做营养,做保鲜,结果突然发现,家电整个智能化了,我每一次抓一点,当时它说对于变革转型创新蜕变我们做很多的工作,但发现老是跟不上节奏,就走了这种重构,也就是这两年,就是接触客户接触企业听到最多的,什么变革、转型,没有办法让企业顺应未来的发展的环境。所以说,我在这里斗胆说一句话重构可能新常态下企业发展路径的这种准确的这种描述。当然也有很多,也有一种净化,企业进行净化。为什么这样讲呢?重构是一个什么词?本身就是计算机用语,电脑的用语。大家用电脑知道,在最早的486、586,后来的软件一直在升级。我们经常用电脑发现,硬件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我指的硬件是什么?我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的,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出现行业低迷市场活跃了。我们市场需求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中国依然是奢侈品最大的国家。那么只是说我们什么?我们供需从过去量的矛盾变成结构性的矛盾,昨天和一个朋友参加进口食品的大会,我就给他们讲道理为什么这么高?所以各个行业出现总量结构性过剩,所以各个企业进行重新的定位、分工,像新旧行业,我们昨天谈到过去我们的有一个总量供应满足之后,我们的消费者生存性保护性到保护性之后,这个时候结构性出来了。   我这一段时间仔细看了,说小的就是美好的,很多企业老板发现走过若干年之后,慢慢的规模变成一种负担,很多企业在思考,到底是做什么样的企业?做大还是小的?所以把这个词引进来之后,有两个想法,就是整个环境变了,消费结构变了,竞争格局变了,我们企业的核心或者比较竞争优势的条件变了,对市场如何认知,在这种资源配置过程中,大家想说这么一个意思。   大概这两年的话,我们做了这些思考,从几个方面,来思考我们新常态下或者说我们这种信市场环境下我们企业的路径如何做。前几天见一个老板非常痛苦的跟我说,企业经营到现在自己大概经营创业到现在走了20多年了,就觉得越走越累,刚才沈拓老师也讲了,如何把市场走出去。我当时开玩笑就没有想,这一段时间做一个工作,什么工作?我要给我这个企业找一个很好的上家,被它并购,一定让它并购,为什么?我整天恐慌、焦虑处在这种状态。   所以说,大概这两年我们从消费的结构,从消费的转型,从企业未来如何来经营,包括经营理念包括战略的思考,比如说未来面临的更多的细分,甚至未来所谓的大杂品,也会被多样化的消费,各样华的需求也受到这种冲击,包括品牌的。我看到这样说,如果我们的品牌不能够从亡国式的卖点走出去,走出人为的关怀,这种都会形成。所以企业也在完成,那么组织的角度应该是我们看了大概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同年限里面,组织的效率、组织的人员结构,最近有一个项目我们说了,经验丰富成了经验包袱。组织的体系打包是非常难的,前面也和陈老师交流,未来他说去中心化的时候,企业组织体系不按照以前那种分工,也有大的分工,这些都有一个分工,包括对产品的分工。刚才沈拓老师讲一个话筒,就从过去的传输声音变成存储功能,很多产品有一个借助互联网的富裕,都会给我们一个思考,包括对市场的认知。实际上这两年在服务企业的过程当中,企业沟通过程当中,觉得两个。   第一,过去我们的营销始终走在10多年始终是什么?铺获率。这些或大家都干了,营销的使命变了,变成什么?推广的时代当中。我刚才聊这个问题,深度分消走了15年了,就是客户体验,走入商务社区时代。这是我给大家做的一个我自己的思考,和这种。当然远远没有结果,也只是在一个层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朋友能够思考一个问题,因为大概从今年以来重构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在各个行业里面相对多一些,也会做一些更多的这种交流,也希望我们能够有一个借助我们本土实践、本土人这一块,能对本土的企业对下一步的发展,有一个推广,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杨老师,给大家讲很重要的观点,未来我们的消费市场,可能从量满足量的要求,转向满足品质的要求,因为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德国人不远千里拿过来几个锅,我今天早晨我的助理找我的时候说,我助理是一个老太太财务的助理,他的儿子全部换成德国的锅,有时候想想中国的企业一个锅都生产不出来,中国的领导喜欢用不锈钢的杯子,比较贵的杯子被日本挪去了,叫虎牌,卖的比较贵。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策划与地产策划两者各行其道,商业是商业,地产是地产。无论是城市战略还是商业地产战略,它们基本上都停留在了营销策划的层面。直到2008年左右,这种局面才逐渐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还只出现在一线城市和一部分热点的二线城市,而大多数城市依然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战略及为什么开发需要进行战略定位。从零售行业来看,在大陆由百货向购物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台湾人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台湾地区的商业策划人可以说是大陆商业策划的老师,许多百货公司都喜欢找台湾人为其把脉。早在15年前,我认识了一位台湾的商业运营专家,如果有人向他索取商业运营秘诀的话,那么就得当面交付现金。可想而知,当时的大陆人何其迷茫!但是,不过几年的光景,这种局面就完全被打破了。像万达商业地产的异军突起,它不仅仅创造了万达商业地产的模式,而万达的掌门人王健林也一度成为中国的首富。商业地产的根本问题不仅仅是商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地产的问题,而是商业和地产有机融合的问题。无论是从商业还是从地产的角度来看,其实都可以找到相对成熟的解决办法。但是,一旦商业和地产相结合的话,其开发难度就会变得很大。如果其属于“泛商业地产”类的话,那么,其开发难度就会变得更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零售商业常以百货和超市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由于房地产业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的初始阶段,往往需要商业带动其销售。地产商发现当商业与地产相结合的时候可以产生更大的利润。而这种结合会促使项目开发的复杂化,同时也会增进对“大势研判”式战略定位的微观研究。商业研究属于较为微观式的研究,因为它是对特定商圈消费者和特定交易点等的研究。总体看来,它是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其次才是对宏观政策的研究。而地产首先关注的则是宏观政策(特别是住宅房地产的政策),其次才是微观方面。商业和地产相结合之后,就既要看微观也要看宏观。随着地产市场的不断推进,商业与地产结缘,商业与城市攀亲,商业和地产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单身”走向了“家庭”,原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观念瞬间发生了变化,立即面临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具体而复杂的问题。因此,从商业地产战略定位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要研究微观,而且要研究宏观,甚至还要研究中观,需要用综合的思维去分析与解决各种问题。在整个快速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发者们的战略思维和开发模式都已经远远落后了。笔者为什么会致力于城市中人文因素的研究呢?主要是由于商业地产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并以此创立了相关的法则(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战略思维远远落后于开发的速度,不管是“千城一面”的问题,还是均质化、同质化的问题等都是随之而产生的)。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思维。如果我们的思维走在了开发的后面,这最多只能算是个战术,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连战术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是个点子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以人文为主导的战略思维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趋势。就笔者的工作室而言,在我们接到每一个任务之后,我们会问委托方为什么会来找我们工作室。委托方通常的回答是:“那些宏观的东西我们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请你们是因为你们对人文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并从‘七合一’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定位,而这种做法能够让战略定位得到尽快的落实。”可见,在人文思维影响下的战略定位已成为了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