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品牌之德,有品德的涵义,也有智慧的涵义。所有抱持欺骗消费者盈利理想的品牌都不可能晋级到伟大的层面。道德的源头,是智慧。道德一词,古时多为智慧的涵义,今时多用作人品的涵义。往深一点看,良善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道德。于零售品牌而言,其最大的道德应当系于两个字:顾客。一个具有正常心理和思维能力的顾客,是否希望零售品牌不惜折损自己来讨好顾客呢?我想是不会的。顾客所谋求的是什么呢?顾客所谋求的是“平等”和“互信”。这两个词所描绘的关系单列出来,会有点意思:假使顾客与零售品牌之间没有产生交易关系,那么,就不存在实质上的平等和互信。如果要强调平等和互信,则必定已经产生了交易关系。产生交易关系之后,顾客和零售品牌之间是“平等”的吗?其实不是!交易关系产生之后,零售品牌的实质目标已经达成;而顾客的实质目标是否达成了呢?其实未必。你吃了一顿饭,有一些不满可以不买单吗?你买了一部手机,保修期内出问题糟心不糟心?你花200多元买的风扇坏掉了,可有闲情去递交投诉和送修?递交投诉的时候,顾客也是居于被动地位的。递交所谓的诉讼,顾客仍然不免承其苦累。可见,顾客与零售品牌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再来看看“互信”,顾客都已经掏钱买东西了,零售品牌根本就不存在不信任顾客的问题。这个互信其实只是顾客对零售品牌的信任问题。买一辆车,4S店收完钱那一刻就已经实现了全部目标,但顾客所索取的信任要真正落地,需要好几年才能验证完毕。零售品牌哭着叫着说让顾客信任自己,这样的话只能说给还没有掏钱买货品的顾客,对已经购买的顾客不能这样讲话,让时间自己去验证就好了。花了钱的都是顾客,顾客要的是平等,要的是信任不落空,但顾客又处于极度被动的地位,品牌的自觉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可贵。有名、有貌、有才,都不及有德来得重要。万万年之计,是品牌有德,这是大智慧。顾客居于忐忑的位置,得到一份满足就会增添一份信任。一旦信任缺失,顾客的转身离去,基本都是报复性的,一则自己不再来,二则不断宣传为何自己不再来,三则劝告别人也不要来。若品牌察觉到顾客的被动地位,不加以抚恤,反倒感到庆幸和沾沾自喜,是很愚蠢的。顾客的抱怨主要围绕购买的标的;顾客的抱怨从来都不会围绕花费的价格。顾客始终认为,在相应的价格区间内,最佳的标的才是最优的选择。理解到这一层,才算知道顾客为何可爱,为何珍贵,为何要让他们满意。说顾客是上帝,这话听着好烦人,但这就是真理。客大欺店的事情,当然有过,但那绝不是主流。德是性,也是气象。要对比,一定要比一比“德”。观照之下,看诚、敬的分量够不够。零售,重心不是市场问题,重心是竞争问题,是消费者的选择问题,线上零售尤其如此。名、貌、才、德不输人的零售品牌,便是有了了不起的竞争壁垒,不容易受困于市面上常见的造作打法纠缠,保持不动心,一般都能经营得很好,也是,把顾客伺候好的,自然是会得人心的,怕什么同行?同行是谁?同行在哪里?竞争的维度早就超脱了,不必被市场的流行打法裹挟,对外界的围攻也不必那么敏感,也不必轻易动价格这条高压线。零售品牌一旦跪下去,想要再爬起来,比登天还难。名、貌、才、德四个字,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产品类别里,会有迥然不同的涵义。正所谓,逻辑有限,细节无穷。所以,做零售品牌,要有仁人之心,长养之心,敬畏之心。零售品牌的逐步式微方式,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公关危机级别的暴雷的模式死亡,绝大多数是慢慢地磨掉市场竞争力死掉的。不可不察。貌、才、德可生名;名、才、德可显貌;名、貌、德长于才;名、貌、才养于德。名、貌、才、德,是为零售品牌四字诀。如是观之,可。
说起做品牌,很多老板第一反应都是企业缺资源、缺钱、没团队,缺少方法,企业应该怎么办?怎么做品牌?其实不是缺钱、缺方法,关键是缺少对品牌的态度,很多老板花钱买豪车、花钱吃饭喝酒,却在品牌规划、包装设计投入上扭扭捏捏就是最好的说明。有了态度才会主动学方法,有了方法才知道怎么整合和利用资源。2015年,一篇名为“为何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却能诞生2300个世界名牌”的文章在微信上广为流传,文章提到的做品牌的观点值得推广:一是企业要珍惜身后名,不贪眼前利;二是要重视产品质量,相信一个对产品高度认同的顾客一定会感染更多人,带来更多的顾客;三是要探求本质、考虑长远,做事情不急功近利;四是不要相信物美价廉,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去拼价格。这种态度,恰恰是当前品牌农业乃至中国企业所缺失的。从现实中接触到的企业来看,虽然大多数企业说要做品牌,但真正关心的是销量,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品牌除了是法律意义的商标外,几乎再无其他价值。真正用心做品牌的企业少之又少,品牌态度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品质。三鹿曾经是一个品牌,这一点在三鹿倒下之前从来没有人怀疑,三鹿却是一个没有品牌态度的企业,否则就不会长时间对三聚氰胺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让其慢慢发酵,最后成了自杀的毒药,所以三鹿倒下了。三鹿的倒下,是人心所向,是企业道德底线缺失的必然结果。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企业在品牌的经营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企业不把问题当问题。可口可乐、肯德基、雀巢这样的大牌都曾经出现过质量问题,某款汽车也会因为质量问题而被公开整批召回。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反而是增加了他们对品牌的信心,所以还会继续消费这些品牌。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企业的对消费者的态度决定着消费者对企业的态度。从表面上看,品牌态度的缺失与社会的浮躁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为什么海尔、格力、联想能够成为品牌?它们的产品就一定完美无瑕吗?当然不是,它们也是一步一步经营,才走到今天,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过各种问题,关键是它们有品牌的态度。品牌的态度关键是人的态度,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的态度。周文王曾经问姜太公:“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什么意思?就是周文王问:“太公,你看天下不断变化,一会这个当皇帝,一会那个坐天下,一会乱了,一会又安定了,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君王的德行不一样,还是这本来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呢?”太公回答:“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福祸在君,不在天时。治国是这样,做品牌也是这样。仅仅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应付消费者或客户,是做不成品牌的,关键是要有品牌态度,去理解品牌背后的逻辑,抓住品牌的本质。一个有品牌态度的企业,除了收获品牌结果外,还有更多无形的优势。第一,在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上,因为企业的态度,他们会更加珍视与企业的合作,认真对待与企业的合作,这会企业形成无形的竞争优势。第二,因为企业的态度,将会吸引更多有专业背景的人才,他们愿意跟着企业一起闯天下、拼未来,有理想的人看中的不仅是眼前的利益,还有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品牌的成功,靠的不是技巧、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做品牌的初心。当我们觉得自己时运不济的时候;当我们怨天尤人的时候;当我们对成功者羡慕嫉妒恨的时候,企业老板们一定要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品牌的态度?这才是企业品牌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表现(1)未经充分风险评估和论证,向资信低下,项目资金未落实的建设单位擅自出具见索即付履约保函。(2)建设单位不支付预付款,却要求总包方开具高额银行预付款保函。(3)总包方已开具履约保函的情况下,仍要求提供预付款保函,总包方疏于审查或迫于接受建设单位的不公平要求,且两个保函有效期间存在重叠。(4)预付款保函的金额不随进度款按比例抵扣递减,未明确约定预付款保函的生效条件和失效条件。(5)总包方履约保函金额额度过高,履约保函期限涵盖质量保证期或者无明确失效期限,开具“敞口保函”。(6)总包方对下支付预付款但未要求分包方、供应商开具履约保函或者预付款保函,或者接受分包方、供应商开具的保函内容不符合见索即付独立保函要求,或保函中设置了不合理的兑付条件。(7)分包合同中未约定履约保证期间,未约定银行保函有效期届满前应续开保函,未约定总包方有权在分包方未及时续开保函时全额兑付保函。(8)中标后没有及时索回投标保函原件;预付款扣回完毕后没有及时索回预付款保函原件。法律后果(1)独立保函为金融机构的单方付款承诺,仅需达到单据表面相符,保函受益人即可要求银行向其付款。未经充分风险评估和论证,向资信不足的建设单位出具见索即付履约保函,或在建设单位不支付预付款的情况下,要求总包方开具高额银行履约保函,若存在欺诈或恶意索兑可能,将引发严重资金风险,破坏公司金融资信,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如合同不约定预付款金额随进度款同比例抵扣,可能导致预付款保函要到工程竣工验收后才能最终失效,担保期限过长,长期占用公司的银行授信额度。(3)履约保函的额度过高,履约保函期限涵盖质量保修期或者无明确期限,或者履约保函与预付款保函存在较长时间重合,将扩大总包方担保范围、期限,加大了担保责任。(4)对下支付预付款但不要求分包方提供相应的履约保函或预付款保函,分包方履约没有担保和制约,间接产生总包方对上违约风险;接受分包方出具的设置有特别兑付条件(如提起司法程序或取得司法确认文书等)的“非独立保函”将使保函的担保作用“形同虚设”。(5)保函在分包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期内失效,总包方没有在保函有效期届满前要求分包方开新保函延期,且对旧保函未能及时兑付的,将会导致失去对分包方履约管控。(6)担保事项消失后未及时索回保函原件,只要保函仍在有效期内,则保函兑付风险一直存在,如果保函受益人恶意索兑,将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防范措施(1)为获取总包合同,约定不支付预付款,应谨慎向建设单位出具高额银行履约保函或预付款保函,尤其与民营资本合作更应慎之又慎,避免保函兑付被诈骗导致金融资信受损、国有资产流失。(2)原则上履约保函与预付款保函争取只提供一个,合同中的预付款应尽可能提前随工程进度款扣除完毕,使预付款保函尽早到期失效;尽可能减少与履约保函相重叠的有效期限;建议设定预付款保函在收到建设单位全部预付款之时生效,同时设定金额随预付款扣减递减条款。(3)总包方对上出具履约保函,保函条款中应对保函最高限额(一般为合同总价款的10%~20%)、有效期截止日期、兑付条件进行明确约定,并避免出具敞口保函;不应有“受益人可以随时单方面要求银行对履约保函延期”的类似约定。(4)向分包方、供应商支付预付款时,应当要求分包方和供应商提供相应的预付款保函或履约保函。(5)禁止接受分包方出具的设置有特别兑付条件(如提起司法程序,或取得司法确认文书等)的“非独立保函”。(6)明确约定分包方、供应商出具的保函应当在履约保证期内一直有效,若在履约保函有效期届满前10日未提供新保函进行续保,总包方有权在届满前直接全额兑付保函金额作为履约保证金。(7)建立对上对下保函台账,根据合同和保函条款的规定,结合项目实施情况,对保函类型、保函有效期、合同约定担保期、保函金额递减、保函延期、保函撤回、保函兑付、保函原件保存等进行规范管理,避免接受保函有效期届满失效、避免保函原件遗失。
毫无疑问,当前我们可以断定,白酒业已由调整期进入到了重构期。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白酒业调整期演进到2013年,尤其是演进到2013年年终的时候,“调整”这个模糊且宽泛的词义已不能准确地定义当前白酒行业的特征了。或许这也是“调整的机制是什么?在调整中可以把握什么样的结构性机会”的问题引起行业广泛关注和思考的原因所在。因而,就当前而言,白酒行业显然已不仅仅只是“调整”这般简单,而更是“调整的特征和方向是什么?”“将如何调整?”虽然是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但又绝不仅仅只是普通商品那般简单的白酒,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势密切相关,这已经是行业普遍的共识。过去近10年的白酒黄金期是如此,当前白酒业结束高增长进入一段目前看来不会很短的调整期也是如此,今后也肯定还是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过之后,中国社会5~10年乃至今后20年的变革图景已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白酒产业演进和发展的“大势”也已描绘和确定。“抓住确定性”成为行业在不确定调整时期中最具效率和最有价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在2013年一年将近终了之时,回顾2013年全年酒业的种种,我们才惊讶地发现,诸多企业的行为和动作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调整无外乎由内因和外因决定。但对于传承有余、打破不足的白酒业而言,很显然,决定白酒业调整的因素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外因和外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洞穿白酒业调整的趋向后,深入呼吁白酒业应该构建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有如此,白酒业才会持续不断地良性发展;也唯有如此,外界环境的变化才不会对白酒业的经营和发展形成多么严重的影响,更不至于丧失增长和发展的动力。这是需要我们长期思考和反省的。     从调整期进入到重构期,这不仅是对白酒形势演进的判断和结论,也是2014年及以后白酒业发展的主线和方向,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过之后、深读公报内容之后对白酒业的现实解读和发展预判。虽然从词义上来说,“重构”也仍然是“调整”的一部分,但我们更愿意将“重构”和“调整”这两个词并列对待,将“调整”的词义缩小和狭义化,这表明的是我们对白酒业“如何调整”的问题进行的回答尝试。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之所以是“重构”,它强调的是对之前白酒本源发展的系统性颠覆。今天的白酒已不能仅仅回答“向何处去”这样“脚踏实地”的问题,而是更要回答“我是什么”、“为什么有我”这样“仰望星空”同时又是极其本质的问题。因为事实已经再明显不过,本轮白酒业调整,其存在和发展的逻辑都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重大转折。也正因为如此,顺利度过本轮调整并不容易。见招拆招的应对更显示出白酒业对困难的准备不足,对攸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重大命题思考不够,作为不够。此外,“重构”不仅系统,更相对漫长,不可能一两年结束。基于此,我们将2013年行业的典型行为称之为“2013重构”,并将“2013年”作为第三轮调整期以来白酒业的“重构元年”。一言蔽之,中国白酒业已由调整期进入到重构期,白酒业的重构时代已经来临。上述观点的判断依据有三点。第一,供大于求决定了产业进入整体重构期。白酒行业在过去10年的黄金期实现了快速成长,产量增长了3.5倍,达到115.3亿升。以10亿潜在消费群体来计算,人均消费量为11.53升,达到了消费量的极限,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第二、政策导向促进了产业进入整体重构期。国家控制三公消费及厉行节约的政策导向,促使白酒的宏观消费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白酒的产品价值和消费理性正在回归。第三、增速减缓表现了产业进入整体重构期。白酒产业的增速将会持续低于GDP增速,白酒企业的增长已从扩容式增长转为挤压式增长,企业增长量必须来源于竞争对手的消减量,他消才能己长,产业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
2012年-2021年,我们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的时间,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民营企业就业存量占比近80%,是就业的主要承载主体。国务院、工信部在2021年也推出了非常多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民营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发展长河中,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没有齐头并进,而展现的是参差不齐,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任重道远。在最近的3-4年咨询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不是特别重视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尤其是基层班组长的培养。班组长一般都是由一线员工提拔上来的最基层的管理干部,没有接受过任何的管理理念的培训,任由他们自由发挥,如果自己发挥的还不错,那么班组就交给他们进行管理,如果管理的不好,没有能够及时的完成生产任务,一般的情况下,都是让班组长离开管理岗位。虽然班组长这个岗位看起来职位很小,没有很大的权限,但是却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班组里面涵盖了人员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方法管理、现场5S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班组长必须具备管理这些要素的能力。通过在做管理咨询项目的过程中,与班组长沟通时了解到,很多情况下班组长不知道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去获取学习的知识,更不知道自己目前欠缺的能力有哪些?面对这“三个不知道”,很多企业的老板的态度都是做不了走人,我的企业不是来培养人的,也没有时间去培养他们。其实,对面这样的一种局面,很多的情况下,是由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没有意识到基层班组长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所导致的片面化的认知。当然,也有很多的企业高层领导意识到班组长培养的必要性,但是从整体比例来看,这样的企业高层领导还是比较少的。从最近1-2年的培训市场终端呈现的结果来看,班组长培训的课程比重是越来越高了,呈现的是一种曲线上升的趋势,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基层班组长的培养了。那么,对于班组长的培养,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培养呢?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需求,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企而异。综合来看,企业基层班组长的培养应该从基层管理层面进行培养,专业产品知识和技术内容一般需要企业人员自行开发课程进行培训。在近13年的管理咨询过程中,笔者认为基层班组长的培训需要从6个维度进行开展,即岗位能兑现、登台能演讲、即兴能发言、快速能总结、对屏能操作、现场能改善。岗位能兑现:基层班组长在班组长这个岗位上,必须要具备了解的是班组长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针对班组长做的这些事情,具体落实到班组长岗位上的指标如何进行兑现?一个优秀卓越的班组长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哪些呢?岗位能兑现强调的是班组长要认清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及掌握自己岗位的职责要求,反思自己的能力现状,寻找差距,并将自己的管理能力通过企业赋予班组中的指标兑现出来,进而不断的向精益班组长迈进。登台能演讲:基层班组长在班组长这个岗位上,必须要具备登台讲话的能力,这个“台”指的不是大会场,指的是班组这个小舞台,这个“演讲”指的也不是演讲比赛,而是班组长的日常沟通能力,站着这个小舞台上,班组长必须具备开早会晚会的能力、白夜班交接的能力、上级/横向/下级沟通的能力、日常管理的能力。能够充分的进行表达出来,才能说明班组长具备这个管理实践能力。即兴能发言:基层班组长在班组长这个岗位上,必须要具备不断反思自己的能力,针对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针对人机料法环五个要素拟定的标准,不断的遵守标准即维持能力,也要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不断的自我稽核,强化问题意识,通过不断的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够针对日常管理的标准,有着强大的自我发言权,也知道如何进行发言即改进。快速能总结:基层班组长在班组长这个岗位上,必须要具备每天、每周、每月的总结能力,异常每天时有发生,针对异常的发生,班组长总结的结果是什么,如何进行改善进而不断的降低异常的损失?现场5S管理的水平没有持续的进步,班组长如何提升现场5S管理的水平?针对员工的培养,如果通过工作教导的方式进行多能工培养,确保班组人员技能的及时补充。可以说没有总结,就没有提升,没有改善,就没有提升。对屏能操作:基层班组长在班组长这个岗位上,必须要具备让现场的管理要素可视化,通过可视化来发现问题点,进而去改善,所以,这个“屏”指的是管理要素可视化。丰田大野耐一说过一句话:可视化是改善的起点。如果班组长不能够在现场看到正常与否,何谈改善呢?没有改善?何谈能力提升呢?当然,这个“屏幕”也包括日常办公软件的学习,掌握办公软件核心的重点技巧,以便班组长日常总结使用,获得职场中职位的跃迁。现场能改善:基层班组长在班组长这个岗位上,必须要具备对浪费进行持续改善的能力。一个精益的班组长绝对不会对现状进行满足的,精益班组长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识别浪费、寻找浪费,不断的进行改善,不光要自己进行改善,而且还要发挥班组全员的力量进行改善,只有班组全员发挥自己的智慧进行改善,这样的班组一定是卓越的班组、金牌的班组、精益的班组。刘秀堂2023年3月23日写于苏州
我们曾策划过一个蒸式餐饮品牌,借此解析品牌塑造的各种技法。该客户原系当地实力酒商,投资人雷总商业嗅觉敏锐,八项规定出台后迅速转战新餐饮。为了快速开业打开市场影响力,拟定以原有酒庄会所为基础进行功能升级、形象改造。在进行品牌定位与创意前,我们团队将思考聚焦如下:⑴原会所陈设多为古船木桌椅、红木长台,品牌命名需考虑顺应现有装修风格,回归传统,顺势而为。4​ 与真功夫对标,尽量创造出一个在品牌传播基因上不输于真功夫的品牌。第一个问题好解决,第二个问题难度有点大。毕竟真功夫这种既体现蒸式餐饮属性,又借力强势文化符号的品牌可遇不可求。在和雷总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有当代孟尝之风喜欢广交朋友的实在人,也是一个对美食有着近乎偏执精神的发烧级吃货。所以,很多朋友都说他这个人“很实在”,做餐饮一定也很实在。那么,人家做功夫文化,我们何不做“口彩文化”(品牌定位:阴阳对位法)?口彩文化为“阴”;功夫文化为“阳”(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易经八卦掌”阴阳属性)。口彩关键词:很实在→真实在!真实在:【zhēn】【shí】【zài】蒸食寨:【zhēng】【shí】【zhài】“真”和“蒸”韵母一个是前鼻音节,一个是后鼻音节;“在”和“寨”的声母一个是平舌,一个是翘舌,它们在读音上差别不是很大。最后,我们将连锁品牌命名为:蒸食寨。(创意技法:谐音暗示法)蒸食寨:既体现蒸式中餐行业属性;品牌气质和店内传统古朴的氛围相契合;品牌文化也与出品质量无缝对接。雷总当场采用该方案,并敦促我们立即提交商标注册。品牌广告语:蒸食寨,味健康!(创意技法:初出江湖,广告语带上品牌一起玩)蒸食寨总店刚刚开业,主动上门咨询加盟的客户络绎不绝。餐厅满月小聚之时,我们问投资人雷总:“你觉得蒸食寨这个品牌值多少钱?如果现在有人出100万元买这个商标,你会卖吗?”雷总思考了5秒钟,非常坚定地说:“目前品牌值多少钱我不好说,但给我300万元也不会卖。”产品概念:我们对蒸品中的汤盅[zhōng]产品,根据食材属性、养生功效划分为“金、水、木、火、土”五大类别,在标准化中餐领域力推“五行膳养”概念。(创意技法:借用传统文化符号之易经五行)产品概念推出后,明显地提高了汤盅类高毛利产品的点单率。logo创意:里面植入了两个原型符号,分别是“水蒸汽”和“炖盅盖”,强调产品的蒸品属性与健康烹饪理念。(创意技法:符号借用法)附上秦士当时的创意手稿(图4-3)及设计效果图(图4-4)供大家参考。图4-3蒸食寨logo创意手稿图4-4蒸食寨logo设计效果图菜式命名:农家三宝:薯粉丝、腐竹丝、野生黑木耳丝“三丝合蒸”肉末饭。(创意技法:蹭歌名《吉祥三宝》+变形针)闺蜜小排骨:菠萝甜酸排骨饭。(创意技法:借力热词“闺蜜”)卤欲有约:卤味拼盘饭。(创意技法:借力名人栏目《鲁豫有约》+谐音法)鸭寨粉:土鸭老汤粉。(创意技法:借用文化符号“压寨夫人”+变形针)……在产品开发方面,我们和客户也进行了深度合作,对烹饪配料、餐品搭配、品控过程均提出系统性方案。餐厅只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就迅速地渡过了生存期,实现盈利,走向稳健经营。目前已在某省会城市开店5家,稳步成长,店店火爆,午高峰、晚高峰一座难求。从蒸食寨中餐连锁品牌的塑造过程来看,品牌系统的包装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技法、工具,并进行整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