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的库存是再次订货的重要依据,因此,渠道经理要准确掌握经销商的库存和库存变化:本公司库存、竞品库存、非竞品库存。竞品和非竞品的库存和库存的变化,会影响公司产品的订货和销售情况。设想一下,如果你发现经销商突然进了一批竞品,你公司的销售业务一定受影响,哪怕进了非竞品的产品,还会有钱有空间再进货吗?要先于竞品下订单。要保证本公司产品不缺货,尽量争取没滞销。缺货就意味着少卖货,销量被竞争对手填补,更糟糕的是,经销商有可能从此失去这个客户。因为缺货就意味着给他的客户一个机会,去换一个供应商试一下。以前客户因为害怕风险,还不敢这么做,结果一试就一发不可收拾,导致经销商未来失去更多订单。要求经销商适度多订货,采用1.5倍安全库存管理,常规产品按“1.5倍原则”订货(1.5×一个送货周期正常销量-库存数量),考虑旺季多备货、厂家批量采购优惠条件多压货,虽然可能损失库存的周转率,但保住了销量和客户不流失还是值得的。非标设备和产品没有库存的要求,但要考虑厂家采购、制造、安装需要的时间,要给出时间上的提前量,要求客户提早下单。华为刚开始展开业务时,国内的运营商都用思科的设备,华为先卖外围设备进入客户的供应商体系。有一次,华为发现这个运营商近期可能会扩容,但估计思科的供货周期很长,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货。于是,华为提前把客户需要的产品放到仓库里,客户一有扩容需求,马上就可以供应。就这样,华为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实现了突破。在证明华为提供的设备质量同样可靠且性价比极高后,客户与华为开始较为深入的合作。
讲淝水之战前夕的南方形势,须从陈郡谢氏崛起于东晋政治舞台开始。(这句话放到三级标题“陈郡谢氏的崛起”作为偏安江左的侨寓政权,到淝水之战前夕,东晋已经存在了近70年,政治根基已基本稳固。曾经与司马氏“共天下”的琅邪王氏、颍川庾氏业已成为过去,谯国桓氏的第一波政治高峰,也随着373年桓温病死而行将消逝。陈郡谢氏成为又一个与司马氏“共天下”的世家大族,已初露端倪。不过,桓氏在政治上的影响,并没有也不可能立刻消失。桓冲(328—384,字幼子,桓彝第五子,桓温之弟,东晋名将)作为桓温的继承者,仍然牢牢地控制着京师建康上流的门户——长江中游的荆、梁地区。另外,在桓温刚刚死去的头几年里,京师建康的权力中枢也在事实上依然掌握在谯国桓氏的手中。所以,陈郡谢氏要真正获得与司马氏“共天下”权力,还必须同桓氏进行权力争夺,首先必须将桓氏驱除出建康的权力中枢。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在朝中联合褚太后(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晋孝武帝司马矅的从嫂)、王皇后(晋孝武帝的皇后,出身琅邪王氏,父亲王蕴)等后宫势力,于377年前后,迫使桓冲撤离建康中枢,退出京口,放弃姑孰,还镇于桓氏老巢——长江中游的荆州,从而将桓氏进逼建康的威胁化解。这样,以京师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及中央中枢,便落入谢安的手中,从而形成了桓氏居长江中游与谢氏居长江下游对峙制衡的政治格局。桓、谢之间围绕权力争夺的矛盾与冲突,当然不可能完全消弥。不过,此时由于前秦苻坚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随时有可能南侵,所以桓、谢两家不得不携起手来,以对抗随时可能入侵的北方强敌。这就是说,桓、谢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只能是内阋于墙而外御其辱,桓、谢合作成为主流。这里必须说一说居中执政的谢安。因为谢安不仅是后来淝水之战的总指挥,也是淝水之战以前东晋政权长达16年之久的实际执政者。从个人气质来说,谢安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清谈名士,曾经公开为清谈辩护。不过他与大多数一味谈玄说虚的清谈名士也有很大不同,即在热衷于清谈的同时,还是很有实际才能的政治家。长期以来,谢安一直隐居在东山(会稽东山,在今浙江上虞县上浦镇境内,谢安41岁前长期隐居于此,又称谢安山。及谢安到京城建康做官,又在城东三十里外土山上建别墅居住,名曰东山,此即今南京江宁区东山镇之由来)。直到快40岁的时候,谢安还是整日手把麈尾、纵情山水的一介布衣。正因为如此,当时许多人都非常不理解:以谢安的才智、能力,为什么不出山建功立业呢?事实上,当时的谢安不过是在借山水歌舞韬光养晦,时刻都在观察着东晋政局的每一个变化,换句话说,谢安是在等待出山的时机。谢安的这个心思,并非无人洞察。东晋会稽王司马昱(320—372,亦即后来的简文帝)就曾对人说:“谢安一定会出山的,他既然能够与人同乐,就不能不与人同忧。”果然不出司马昱所料,在谢尚(308—357,字仁祖,谢鲲之子、谢安从兄)、谢弈(309—358,字无奕,谢裒之子、谢安之兄,裒读póu)相继死去,谢万(320—361,字万石,谢裒之子、谢安之弟)兵败废为庶人,谢铁(约325—386,谢裒之子、谢安之弟)、谢石(327—389,字石奴,谢裒之子、谢安之弟)权位尚低的时候,谢安终于没有办法继续像往日那样稳坐东山了,他必须为振兴谢氏门户出一把力。晋穆帝升平四年(360),已经年届不惑的谢安,一改往日推三阻四的作风,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聘任,到桓温军中担任司马一职,时年谢安41岁。据历史记载,当谢安走马上任,先到京师建康复命的时候,朝士闻听这个消息,都赶来为他饯行。当饯别宴会进行到酒酣耳热之际,座中有位名叫高崧(?—366,字茂琰,扬州广陵即今江苏扬州人)的官员,似醉似醒地戏谑谢安,道:“安石(谢安,字安石),当你高卧东山的时候,天下人都说谢安不肯出,将奈苍生何?现在你已出山,苍生将如你何?”面对高崧笑意盈盈的发问,谢安没有作答,只是微微一笑。自360年谢安出山,就开始周旋于明争暗斗、危机四伏的东晋政坛。在经历了桓温专政之后,谢安终于一步一步走上了权力的顶峰。太元元年(376)正月,14岁的孝武帝司马矅举行冠礼,这意味着从此之后,这位尚处少年时代的皇帝就要开始亲政了。于此同时,皇太后褚氏(褚太后324—384,名蒜子,河南阳翟即今河南禹州人,晋康帝司马岳皇后,谢尚外甥女)眼见着权力已经集中到从舅谢安的手中,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算是落了地,便宣布归政于皇帝。同年,谢安晋升为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谢安从360年出山,到376年登上权力之巅,前后用了16时间,当时谢安57岁。从此,谢安便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谢安执政以后,采取了一条与王导执政时期基本相同的政策。东晋初年王导执政,可以概括为两句话:“镇之以静,群情自安”“务存大纲,不拘细目”。王导所采取的这种清静无为的执政方针,成功地将南北士族地主拢到了一起,对于司马氏立国江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对此已有精辟论述。据记载,谢安在少年时曾随父亲见过王导。回来后父亲问他有何感想,谢安回答说,见到王导的时候,如同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谢安对于王导的执政方针越来越发自内心的钦佩,并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刻意仿效。如,他出仕不久,曾担任吴兴太守。据历史记载,谢安在任职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但是当他离职之后,却长久地被吴兴人民所思念。这种清静无为、不急功近利的施政方针,正如当初王导所说:“现在人们都说我糊涂,以后思念的也正是这糊涂啊。”(王导的原话是:“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基于这个原因,所以人们都把他比作王导,并且认为谢安“文雅又过之”。如王导的后代、南齐政治家王俭(452—489,字仲宝,琅琊临沂即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五世孙)就说:“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一人而已!”事实上,不仅江左时期,真正像谢安这样渗透老庄气质的风流宰相,在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谢安的执政方针,也可以概括为两句:“镇以和靖,御以长算”“不存小察,宏以大纲”。除了字面上略有不同,谢安的执政方略和王导的执政方针没有什么两样。可以说,这两句话涵盖了谢安对内、对外的策略。具体一点来说,“镇以和靖,御以长算”是对外,即对待北方强敌,要不急躁、沉住气,后发制人。“不存小察,宏以大纲”是对内,即着眼于大处,宁可失之于宽松疏略,而不能失之于烦琐刻薄。这里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谢安的对内政策:永嘉南渡,大批南下的士族地主求田问舍,因此东晋时期的土地兼并比较盛行,结果造成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再加上北方南逃的流民无处容身,很多人纷纷流向京师建康以求生路。建康一时之间流动人口为患,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这时,就有人向谢安建议,要求整顿户籍,对这些流动人口加以清理。谢安否定了他的意见,并说:“这有什么必要!如果不能容纳很多人,怎么称得上‘京师’呢!”大家都知道,在古语中,“京”的本意就是“大”“高大”,“师”的本意是“众多”,所谓“京师”,就是地大人多的意思。我们看到,谢安以幽默轻松的话语,就将这件原本很重大的事情一带而过。
一、审核方案及审核计划审核方案是一个标准性文件,包括审核目的、范围、准则、责任划分、审核内容分类、审核频次、不符合划分、审核结果判定等。ISO45001的审核内容包括体系日常审核、体系年度审核。日常审核是体系专职人员审核,审核的内容是每天都要落地的内容,比如8.1和8.2条款内容。而体系年度审核要审核到所有条款和所有部门。审核方案是一个审核工作依据,审核计划是依据审核方案来做的。审核方案参见第一篇第九章成功案例。二、审核实施计划审核实施计划是根据审核方案制定的本次审核的安排,包括本次审核目的、范围、准则、责任划分、审核部门和条款、审核员、首末次会议时间及参加人员。审核计划一般在审核前一周发布给相关部门,内审员准备检查表,责任单位准备内审要的资料。审核实施计划案例参见第一篇第九章成功案例。三、内审检查表的编写内审检查表包括审核部门、审核日期、审核员、审核条款号、审核内容、审核方法、审核记录、结果判定等。内审检查表是审核员的作业指导书,也是后续对审核结果有异议时进行追溯的证据。内审检查表中审核方法一定要注明如何审核,否则新手内审员不知从何下手进行审核。比如审核承包商管理,审核内容主要是标准条款的内容,主要有:(1)承包商是否进行安全调查?有无调查证据?(2)是否对承包商进行健康安全管理,比如签订安全协议。(3)承包商进行过程作业时,本组织是否对其进行监视?(4)承包商相应活动是否进行危险源评价?是否有控制措施?审核方法就是要注明如何审核,比如向行政部索要本年度的承包合同,检查合同的内容是否对承包商服务安全提出要求,查看合同签订的时间,根据合同,查到此承包商的资质,再查此承包商的安全调查表,从安全调查表评估此承包商是否合格,再查承包商的活动涉及的主要危险源,本组织的危险源清单中是否有识别,是否有控制措施,再查承包商在服务作业时本组织的监视记录。检查表中要注明是现场观察验证、查记录验证,还是评价人员能力和意识。四、如何开首末次会议首次会议主要目的是确认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准则、审核时间安排。如果审核时间有冲突的一定要在会议上确认清楚,会议要留下会议签到表。五、现场审核技巧现场审核可以先看记录与文件,确保记录与文件一致,先抽样查记录,再比对文件,最后看现场。确保证据与文件要求一致,证据与现场实际一致。比如查生产车间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条款,可先看危险源清单、工艺流程图、车间布局图,查看危险源识别是否有遗漏,风险评价是否合理,再查危险源与风险评价程序文件,运行与文件要求是否一致。再看现场,危险源识别是否有遗漏,风险评价是否合理,现场的控制措施是否在用。对内审员来说,内审检查表的填写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检查表填写的目的是能追溯,确保后续发生争议时还原当时审核的现状。比如审核生产车间危险源识别条款,检查表上就要记录:抽查拿出半成品、加料、半成品搬运三个活动,危险源识别包括拿出半成品烫伤和模具夹伤、加料时员工摔伤、地面油污摔伤等危险源112个。资料和现场验证危险源人员超时作业影响身心健康、化学品挥发引起身体不适有控制措施,风险大小在可控范围内,符合要求。现场验证危险源识别充分,风险大小基本符合实际。内审是抽样性质,可按20%~30%比例抽样,比如危险源识别,生产车间审核危险源识别条款,生产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有50个,就要抽10个活动确认危险源识别是否有遗漏,风险评价是否合理,是否有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要把抽样的活动名称记录在内审检查表中,各个活动的危险源写一两个在内审检查表中,不要全部写。有争议时,可以追溯证据内审员在当时查了哪些内容。六、如何开出和关闭不符合项审核时,要立即开出不符合项,在开末次会议时与责任方确认后,给到责任单位。不符合项的内容要包括审核证据、审核依据、审核发现三部分。比如在仓库,审核员看到叉车司机运输时边上载了一个人,不符合叉车管理规定要求,审核员立即开出不符合项:查2019年12月16日,叉车司机段某某在搬运××材料时,边上载了员工张某某,不符合叉车管理规定要求,同时违反了ISO45001标准8.1.1要求(b)按照准则实施过程控制。这里“2019年12月16日,叉车司机段某某在搬运××材料时,边上载了员工张某某”是审核证据,审核依据是“叉车管理规定”,审核发现是“违反了ISO45001标准8.1.1要求(b)按照准则实施过程控制”。关闭不符合项一定要有相应的整改措施,整改的方法依据以下顺序进行:(1)消除危险源;(2)用危险性低的过程、操作、材料或设备替代;(3)采用工程控制和重新组织工作;(4)采用管理控制,包括培训;(5)使用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不管采用何种措施,都要评审危险源和风险是否有变化,体系文件是否需要修改,确定修改后的危险源及风险,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比如注塑机的安全门损坏这个不符合项,临时对策是维修,永久对策是完善报修流程,每周进行安全例行检查,有效性跟进是检查维修是否完成有效,报修流程是否完善,文件是否发行,如果完成,就可以关闭不符合项。只有培训的改善对策是无效的,不能关闭不符合项。七、如何编写审核报告审核报告包括的内容有审核目的、范围、准则、审核人员、时间安排、不符合项分布、审核结果。审核报告的编写人是审核组长或管理代表,编写时间是不符合项关闭后。审核结果要说明本次审核是否有效,是否需要二次审核,审核是否通过,不符合项的关闭方式。
《执行官》: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爆品是关键,强调产品的重要性。在您看来,强调爆品和强调营销战略是否冲突?赵辉:当然是不冲突的。我一开始也讲到了一个概念,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由三个层面所构成的,分别是战略层面、战役层面和战术层面,而爆品是属于战役层面。比爆品更高层次的是刚才我所讲到的一个好的战略,能用“三把尺子”度量出来的战略。拥有了这“三把尺子”或任何一把,就有了一个可以长远获胜的可能,这就属于战略层面。接着,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用具体的产品体现战略的价值?于是就出现了流行概念——“爆品”。实际上“爆品”属于战役层面。一场战争有好的战略后,我们要通过大的战役拉动整个格局、改变局面。“爆品”是这个时代新发明的名词,但在历史上,类似的词汇、类似的东西一直都有,以前我们可能把它叫作“明星产品”,或者是“金牛产品”,或者是叫“核心品类”等。现在的人是“不创新就不是人,互联网时代你不搞个新词,你都不好意思出去说话”,因此出现了一个叫“爆品”的概念。“爆品”是整个战略落地的一个关键之一。“爆品”更具备战役的火药味,也能够吻合现在这个急躁的、想要快速获得成功的时代。大家都渴望找到一颗原子弹,炸完以后这个世界就安静了,你也就成功了。我个人觉得“爆品”这个想法没有错,组织好一个爆品营销就相当于打赢一场大的战役,这个爆品和战略完全是没有冲突的。不过,爆品还应该建立在刚才我所说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战略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打赢大的战役,因为战略是恒定的,而战役的时机和成败是有机遇性的。最后总结一句,爆品是战役级别的事,它由非常多的战术构成,它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大战略。因此,在组织战役的时候要运用到很多不同的战术,但也千万别忘了,你是为了要实现和拱卫一个战略。《执行官》:你服务了这么多一流客户,在你看来,当前的战略营销定位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赵辉:关于现在定位的一些特点,又要说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共同话题。我们现在正好处于消费升级的时代,企业也需要“转型升级”。消费升级是站在消费者需求的层面来宏观判断和分析,企业转型升级是站在供应方角度提出的新要求。这两句话现在好像听烂了,但国家在提出这么两个宏观概念的时候,难道是拍脑袋的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中国的国家领导层、决策层非常有智慧,也有战略高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拥有战略智慧、组织大战役的能力,以及一些战术的调整手段。为什么要这么讲?这是因为,现在很多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企业不相信“消费升级”来势这么凶猛。这和上一代企业家的整体年纪、观念、文化结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关。上一代企业家过往有过一定成功,但很多已经疲劳,没有雄心面对这样一次改变了。但是,如果他们不相信消费升级这股潮流,无法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青睐,注定会粉身碎骨。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上一代企业家和上一代消费者,已经一起走完了共同的路,双方都获得了快感。现在正好是创造“新一代CP”(英文:Coupling,缩写CP,二次元用语,表示人物配对关系,或情侣)的机会,“新一代CP”就是具备面对任何消费升级敢于创新的企业家与新一代消费者,两者结合能在未来30年中成为CP。所以趁着上一代很多企业家没警醒的时候,新兴企业家要抓住这个历史窗口期、红利期。在这样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转型升级呈现出智能化、高端化、细分化等特点,因为消费者有多元需求,只要愿意面对这种转型升级,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成为舞台上最让人羡慕的焦点。
随着人的变化,即人的心和观念的改变,品牌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也许现在我们该这么看品牌:尊重就是品牌。满足需求,不是品牌;广为人知,不是品牌;被喜欢,不是品牌;甚至被信任,仍然不是品牌。受到尊重,才是品牌。什么是尊重?或者说,什么是受人尊重?不是阿谀奉承的尊重;不是对利益、物质的尊重;不是职位、等级上的尊重;不是在野心上的尊重。而是人们内心对美德、创造力、美、爱、善、正义的尊重。就如山寨产品无法成为品牌,它必须想方设法地创新。因为山寨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抄袭、剽窃、自私、急功近利、利益至上、不尊重别人的贡献,代表着贫贱、凑合、廉价、粗糙的生活观念,这又怎么能赢得人们的敬重呢?人们尊重慷慨(哪怕是贫穷的),又怎么能尊重吝啬(做山寨产品的攫取心理又怎么能不是吝啬的)呢?可是,我们并不喜爱良善、正直、真理、正义。口头说着喜欢慷慨和正直,在家里则教孩子要攒钱、省钱和明哲保身、不要惹事。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喜爱光明,而是喜爱黑暗。因此,我们在追捧、崇拜财富、权势的同时,就得到山寨、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和暴利产品。而且,我们都在参与这个不体面、不正派的过程,也就得到低工资、无尽的辛苦、负重不堪的一生。所以我们没有品牌。品牌就是好名声。但是,不敢暴露在阳光下的劣行、劣迹,又怎么能留下好名声呢?
那些被解释得神神秘秘的各大品牌深度营销模式:如宝洁的“一体化分销系统”、可口可乐的“101模式”、康师傅的“渠道精耕”、统一的“辅销所模式”、丝宝的“借渠直营”等,其核心无非是合理分担产品配送成本,进而重新分配渠道环节利润,达到在控制价盘基础上的稳定的终端覆盖与销量提升。在中国过去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说,持续地做到两件事的品牌都会或大或小地取得成功。首先,坚持广泛地铺货,就是让自己的产品尽可能地出现在所有可以销售的地方,食品里的箭牌、可乐、方便面、饮料,日用品里的洗发水、卫生巾、洗涤用品,甚至包括耐用品里的电器、手机,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都会取得成功。其次,越早与崛起的现代超级终端建立关系,也可以取得成功:在食品、日用品里超级终端是指以量贩式大型卖场简称KA(重点客户);在即饮市场里指区域大型酒楼、火锅城简称特A级店;在电器则是以多店面、跨区域大型连锁店取得规模优势的国美、苏宁、三联等电器超市。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在渠道上建立品牌”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说,对于前20年的中国品牌而言,如果首先在渠道上倾斜性地投入资源而不是迷恋央视标王的荣光,都会活得更长久一点。从三株、红桃K土得掉渣的下乡运动,到不事声张的箭牌、徐福记(近几年加大投入媒体传播),以及大张旗鼓地宝洁、娃哈哈、康师傅、统一、丝宝等品牌(企业)。上述各种深度营销模式其根本无非两条:一是有组织地持续地终端覆盖行为,其共同特征是“增加渠道销售人员”,包括线路业务员、理货员、导购(促销)小姐、渠道经理、驻点业务员等,我们称之为专业化渠道(铺货)队伍;二是系统地对渠道销售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追踪渠道结构的变化,增强促销活动的准确性、经济性,也就是完备的市场信息系统(MIS)。因此,深度营销的真正内涵,不是所谓的模式也不是执行力,更不是整合营销传播,而是建立在完备渠道信息基础上的系统化市场争夺行为。
一旦把仁义区分为妇人之仁和大仁大义,为了所谓的大义而牺牲小节,就已经开始突破道德底线。鸿门宴的故事脍炙人口,具体情节就不必多说了,但有一点似乎仍然值得今天思考,即如何评价项羽放走刘邦的得失?在鸿门宴上,项羽要杀掉刘邦,可以说易如反掌。然而,项羽始终未能下定这个决心,而且对范增的提醒不予理睬,最终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两千年来,人们几乎都认为,项羽的这种“不忍人之心”害了自己,而很少考虑放弃“不忍人之心”对于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人们说到项羽,往往不屑一顾,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失败者”。即便赞扬他,也往往只是看到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太史公语)。包括历代赞美项羽的诗文,都是突出他的英雄气概,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几乎没有人赞颂他的一念之仁。相反,后人往往感到惋惜,在灭秦之初,刘邦已经成了可任项羽宰割的刀下鱼肉,大好时机,就被项羽这样白白放过了。正是项羽的一念之仁,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后患。于是,鸿门宴的故事等于在逻辑上警告后人:千万不要学项羽的仁慈,“不可沽名学霸王”。这种对鸿门宴的解读和认知会在道德观念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人们指斥项羽时,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内心那种“异于禽兽者几希”的恻隐之心,处世准则就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计算。人类就是这样回归丛林状态的。于是,从放弃仁慈出发,守信也就成为累赘。刘邦那种不讲信义的“斗智不斗力”,在刀兵相见的战场上明显占据优势。君不见,相约以鸿沟为楚汉疆界的谈判明明达成了协议,但刘邦即刻出尔反尔,守信回撤的项羽吃了大亏。当人类不再仁慈、不再守信时,多数人并不是心安理得的。为了给自己找出良心解脱的理由,不少人就刻意把仁义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妇人之仁”,在更为高尚的理由之下完全可以抛弃。这样,批评起项羽就理直气壮——项羽的那种仁义不过是“妇人之仁”,我们追求的是“大仁大义”。刘邦和韩信,正是抓住了项羽“妇人之仁”的弱点击败了他。因此,刘邦和韩信就成为人们的榜样,但很少有人想过:如果连“小仁小义”都做不到,仁义的根基何在?当范增狠狠地摔了玉斗,并对项羽恶语相向时,项羽全当没听见。然而,当刘邦回去“立诛曹无伤”时,似乎没有人感到有什么不对。诚然,清除内奸谁也不能说是错误,但太史公这句话,恐怕另有深意。从《项羽本纪》我们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项羽也有诸多批评,但所有批评都是指向暴虐和不义,而丝毫不责其仁慈。至于项羽坑降的残暴,恰恰反证出其仁心一现的可贵。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眼里,项羽之败,败在崇尚暴力上,而不是败在妇人之仁上。按道理,司马迁思想上倾向于道家,道家是最有理由从自然角度放弃仁义观念的,而《项羽本纪》没有这样做。这种春秋笔法,值得我们重视。经营企业,没有人公开声称自己不讲仁义并且唯利是图,但是,在义利冲突时,经营者就会权衡,道义和仁慈究竟需要坚持到什么程度?一旦为了利益需要而不得不牺牲道义、放弃仁慈时,很多人不会学项羽,而是学刘邦。这样的企业,很容易丧失底线。因为“大仁大义”是由“小仁小义”积累起来的,没有大量的“妇人之仁”做基础,抽象的仁慈就会悬在空中。具体到顾客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道义上必须重视“每一个”具体的利益。只要以为了整体利益的名义去坑害一个顾客,那么,道德沦丧的链式反应就已经被启动,除非有强大的道德惯性阻拦这种链式反应,这样的企业最终总会走向崩盘。而失去了“妇人之仁”支持的“大仁大义”,无论如何标榜道德口号,都会是一种虚伪。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必须防范这种虚伪。应该理直气壮地宣称,没有妇人之仁就没有大仁大义。当我们嘲笑春秋那位不肯乘人不备发动攻击的宋襄公时,真正的君子就不再存在;当我们批评项羽的妇人之仁时,人心的异化就成为常态。所以,宋襄公以后,得志的是小人;鸿门宴以后,成事的是流氓。这就更需要真正的企业家坚守“不忍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