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方案
- 供应商准入阶段:严把 “入口关”
- 现场审核:对新供应商开展 VDA 6.3 过程审核与产品审核,评估其生产过程稳定性、质量体系完整性(如 IATF 16949 符合性)与风险点;
- 风险评估:从技术能力(如是否具备零部件设计能力)、产能(如是否匹配主机厂批量需求)、供应链稳定性(如子供应商管理能力)三方面评估;
- 备选机制:核心零部件至少选择 2 家供应商,避免单一供应商断供风险(如某精密零件同时选择 A、B 两家,A 为主供,B 为备选)。
2.
项目前期:明确质量要求与文件评审
- 技术要求清晰化:在图纸中标注关键特性(如尺寸公差)、安全特性(如强度要求),避免模糊表述;
- 质量协议签署:明确 ppm 值(如批量生产后 ppm≤100)、违约责任(如质量问题导致停线的赔偿条款)、验收标准(如样件检测项目与合格范围);
- 文件评审:对供应商提交的 FMEA(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CP(控制计划)、MSA(测量系统分析)等文件进行评审,排查核心问题(如 FMEA 未覆盖关键失效模式)。
3.
实物验证阶段:提前暴露问题
- 样件管理:在工装模具投入前,通过 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管控样件,重点审核 MSA、CPK 等数据,确保样件满足技术要求;
- OTS(工装样件)认可:严格验收工装样件,确认其与设计图纸一致性、装配匹配性,避免批量生产后出现适配问题;
- 早期问题整改:若样件测试发现问题(如性能不达标),要求供应商 24 小时内提交遏制措施,48 小时内制定整改方案,避免问题遗留至批量生产。
4.
生产与交付阶段:过程监控与变更管理
- 过程监控:要求供应商提交过程能力报告(如 CPK≥1.33),主机厂定期开展飞行检查、现场审核,抽查生产过程参数(如温度、压力);
- 变更控制:供应商若涉及设计、工艺、材料变更,需提前提交变更申请,经主机厂技术、质量部门审批后实施,避免 “图纸变更但生产线未同步” 导致的质量问题;
- 交付跟踪:建立交付预警机制,提前 1-2 周提醒供应商备货,定期核查其原材料库存、生产进度,确保按时交付(如某主机厂要求供应商每月提交交付计划,每周更新进度)。
5.
问题响应与持续改进
- 快速响应:质量问题发生后,要求供应商 24 小时内提交 8D 报告,明确遏制措施(如隔离不合格品)、根本原因(如 “设备精度不足”)与纠正措施;
- 经验教训库:建立企业级经验教训库,记录过往质量问题(如 “某批次零件因材料问题导致断裂”),新项目启动时需核查经验教训库,避免重复问题;
- 绩效评价:每半年 / 一年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分,从质量(如 ppm 值)、交付(如准时交付率)、服务(如问题响应速度)维度评级,评级结果与订单量挂钩(如 A 级供应商增加订单,C 级供应商减少订单并要求整改)。
(二)供应商交付跟踪机制
- 交付计划固化
在项目启动阶段,明确各节点交付要求,如 “工装样件 XX 月 XX 日前交付 50 件”“试生产阶段每月交付 1000 件”,且交付日期需写入合同,避免模糊表述。 - 预警与监督
- 提前预警:主机厂提前 1 个月提醒供应商即将到来的交付节点,核查其原材料采购进度、工装准备情况(如 “XX 零件交付前 1 个月,确认供应商已采购 XX 型号钢材”);
- 现场监督:关键节点(如首次批量交付)可派 SQE 到供应商工厂现场监督生产与包装过程,确保交付产品符合要求;
- 系统跟踪:通过汽车质量管理软件(如 AQP 落地软件)实时跟踪交付进度,系统自动发送预警(如 “距离交付日期还有 7 天,供应商仅完成 30% 生产”)。
3.
绩效挂钩
将交付准时率纳入供应商绩效评分,如 “准时交付率≥98% 得满分,每低于 1% 扣 5 分”,评分结果影响后续合作(如准时交付率连续 3 个月<90%,暂停新项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