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场景分类
从项目风险角度,结合供应链端对端流程(供方寻源、合作协议签订、采购实施、开票、核实、支付),根据融资行为发生的时间节点,可分为不同场景,风险系数随阶段推进逐步降低:
- 战略融资:发生在供方寻源或仅签订合作协议阶段,无真实订单,供需双方风险系数最高。
- 装运前融资:货物处于生产中但未发出,风险次之。
- 在途融资:货物已发出但未到达客户现场,风险较低。
- 装运后融资:货物已送达,有应收凭证,风险最低。
不同场景对应不同金融产品,如国际贸易中的保税仓融资、国内信用证等,需根据企业在供需关系中的核心地位(采方核心、供方核心或双方实力相当)选择适用产品。
(二)常见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解析
书中介绍了保理(含反向保理)、静态抵质押、动态抵质押、仓单质押、先票后货、保税仓、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等十种金融产品,以下为当前应用较广的模式:
- 商业承兑汇票
- 交易流程:采购商向供应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银行在额度内出具保贴函,供应商凭保贴函贴现,采购商到期向银行付款。
- 特点与优势:可在票据市场自由转让,流通性强;持有人可在汇票到期前向金融机构贴现,提前回笼资金;支付期限约定明确(现政策要求不超过 6 个月);支付方式多元(银行承兑、电子支付等),便利性高。
- 风险提示:需关注开票主体信用,当前商票违约率较高,上海票据交易所每月会公示商票违约情况,如部分企业持有的恒大商票需折价处理(如 2-3 折)。
- 保理(含反向保理)
- 基本逻辑:基于企业应收账款开展融资,反向保理中核心企业承诺付款,降低供应商融资难度。
- 风险等级:风险相对较低,因有真实应收账款作为支撑,且核心企业参与增信。
- 适用场景:适用于供应链下游企业(供应商)有稳定应收账款,需快速回笼资金的情况。
- 抵质押类融资(静态抵质押、动态抵质押、仓单质押)
- 静态抵质押:抵押物固定,未经金融机构同意不得随意处置,适用于抵押物价值稳定、周转慢的情况。
- 动态抵质押:抵押物可在约定范围内替换,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需求,灵活性较高。
- 仓单质押:以仓单(代表货物所有权)作为质押物,需确保仓单真实有效及货物监管到位。
- 风险等级:风险中等,需关注抵押物 / 质押物价值波动,如房价下跌可能导致抵房类质押物价值缩水。
- 先票后货与保税仓融资
- 先票后货:企业先向银行申请开票支付给供应商,供应商收到票据后发货,银行控制货权,适用于采购周期较长、货物价值较高的场景。
- 保税仓融资:利用保税仓内货物作为质押,结合国际贸易流程特点开展融资,需熟悉保税区政策及货物监管要求。
- 风险等级:风险中等偏高,需确保贸易真实、货权清晰及货物监管有效。
(三)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操作难度排序
- 风险从高到低排序:商业承兑汇票>保理池>先票后货>保税仓>静态抵质押>动态抵质押>仓单质押>保理>反向保理>国内信用证。其中,商业承兑汇票风险最高因部分核心企业违约率高;保理池风险较高因可能混入不良资产;国内信用证风险最低因有银行信用加持。
- 操作难度从低到高排序:商业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保理 / 反向保理>先票后货 / 保税仓>静态 / 动态抵质押 / 仓单质押>保理池。商业承兑汇票操作最便捷,保理池因涉及资产筛选与管理,操作难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