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 年行业起点与战略共性
2011 年,中国白色家电行业呈现 “三国杀” 格局,格力、美的、青岛海尔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186 亿、1212 亿、864 亿,利润分别为
52 亿、37 亿、26 亿,格力的盈利能力显著领先。此时三家企业的战略规划高度相似,均将 “高端化” 和 “多品类” 作为核心发展方向:
高端化:当时中国家电企业多集中于低端市场,一台冰箱、洗衣机的利润不足 100 元,而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因此 “向高端进军” 成为行业共识。
多品类:单一产品难以支撑企业规模化发展,格力以空调为主、美的以电饭煲和电风扇为核心、海尔聚焦冰箱和洗衣机,均需通过品类扩展突破增长瓶颈。
(二)2011-2024 年发展分化:业务设计的决定性作用
十年后,三家企业的差距显著扩大:2024 年,美的和海尔的营收均突破 4000 亿(分别为 4091 亿、4016
亿),利润分别为 385 亿、302 亿;而格力营收不足 2000 亿(1891 亿),利润
321 亿,虽利润仍较高,但增长乏力且品类单一。这种分化的核心原因在于业务设计的差异:
1. 海尔的业务设计实践:全球高端化与技术并购
海尔以 “技术精神” 和 “创新能力” 为核心,其业务设计围绕 “全球高端客户” 展开:
客户选择:锁定全球高端客户,不仅限于中国市场,而是面向对品质和技术有高要求的全球消费者。
价值获取:通过技术突破和高端产品建立竞争力。为快速弥补技术短板,海尔采取 “收购全球高端企业” 的策略:
2012 年收购新西兰国宝级家电企业飞雪派克,获得保鲜技术、直驱变频电机技术、智能电子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
2016 年以 55.8 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通用电气(GE)家电业务,获得智能控制技术、热泵干衣机核心技术、智能烤箱技术等,并拥有 GE 品牌 40 年使用权。
差异化优势:布局高端渠道(如 SKP、华润顶级商场),与高端家装企业联合开发场景化解决方案,围绕客户使用场景打造一体化竞争优势。
业务范围:聚焦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非核心环节通过合作实现,国内以生产为主,全球建立
“10+N” 核心技术研发中心。
通过上述设计,海尔高端品牌卡萨帝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有率超 40%,并实现多品类扩展(涵盖洗碗机、电热水器等),成功从 “中国高端” 迈向 “全球高端”。
2. 美的的业务设计实践:性价比战略与国内并购
美的以 “性价比最优” 为核心,走 “先品类扩展、后高端化”
的路径:
客户选择:聚焦国内中低收入群体,满足其对 “便宜且质量好” 的产品需求。
价值获取:通过收购国内企业快速扩展品类,控制成本并提升运营效率:
收购华凌冰箱、小天鹅洗衣机、荣事达冰箱等,快速覆盖冰箱、洗衣机等核心品类;
发力微波炉等小家电,形成多品类矩阵。
高端化布局:2016 年后,美的开始向高端市场渗透,收购日本东芝白电、德国库卡机器人、瑞典伊莱克斯旗下高端品牌等,但目前在高端领域仍与海尔存在差距。
美的凭借对成本的极致控制和多品类覆盖,成为中低端市场的 “性价比之王”,实现规模化增长。
3. 格力的业务设计局限:单一产品依赖与战略保守
格力长期依赖空调业务,业务设计存在明显局限:
客户与品类单一:80% 以上的营收和利润来自空调,未有效扩展其他品类,错失消费升级带来的多品类机会。
技术与创新滞后:未在高端技术领域突破,核心技术仍依赖朱江洪时代积累,未通过并购或自主研发建立新的竞争力。
错失趋势:当美的、海尔瞄准中产及富豪阶层的高端需求时,格力仍依赖房地产行业对空调的需求,最终在行业变革中逐渐落后。
(三)总结:业务设计决定企业长期命运
三家企业的对比表明,业务设计需兼顾 “今天、明天、后天” 的盈利:海尔和美的通过清晰的客户定位、技术布局和品类扩展,平衡了短期现金流与长期增长;而格力因业务设计单一,仅依赖 “今天的钱”,最终被拉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