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秘笈加口耳传承

我们看这一段原文,是非常简单扼要的条目分类,大家手上这本教材的翻译也非常简单。那么,我们在看完这段翻译以后,会有什么体会呢?会不会觉得前面铺垫了半天,所谓古圣传授给后世的大经大法,其实太简单了!会不会有这个感觉?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就是这么五个元素、五种物质,有什么好说的呢?然后“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五种元素分别对应的五种特性,也是最简单不过的直观认识,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嘛!最后“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又是对应了五种大体的味道。你看,这就把第一畴“五行”讲完啦!这也太简单、太忽悠人了吧?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大经大法吗?

其实,这段文字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把这一套系统展开来,就未必那么简单了。大家要知道,在上古时代,要写成一本书、形成一篇文字流传下来,好难啊!商代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周代大篆是刻在木牍竹简上的,全靠人工传抄流通,哪像现在印刷机器一开,成千上万册图书转眼就印出来了。所以,古人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往往都是字酙句酌,非常精炼,像“阴阳五行”这类学术,留下来的都是不能增减一字的筋骨框架,不会给你太多的解释。这样读起来往往就比较干硬,只是纯粹的纲要,好像没血没肉没滋味。实际上,只要你记住了这个纲要筋骨,就像武功秘笈一样,然后经过口耳传承,其血肉内容就可以自行填充了。文字秘笈加口耳传承,中国古代的学术往往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如果没有口耳传承,要我们自行在这种精湛的文字框架下研究清楚,并且灵活运用,难度就非常大了。

我们看前面的书序部分,周武王花了那么大力气才把箕子请出来,然后非常恭敬地请人家传授他治理天下的大经大法,就这么简简单单一篇文章就完了吗?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当然还有口耳传授的内容。所以,作为从上古尧舜以来传承下来的这一套学问,就需要我们这些后人来研究它、学习它,尽量把它的内容丰富起来、完备起来。我们只有通过认真的学术研究,再通过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体验,逐渐把这些中华传统最精华的内容丰满起来,让当代人能够在自己的身心性命得受益,让当代社会能够在历史的经验和文明的传承中得到启发,这样才不辜负我们伟大祖先所创造出来的伟大文明。

上一次我们也讲到了,汉初通过伏生口授《尚书》,然后又通过刘向父子写《洪范五行传》,最后这一套“五行”学说才在《汉书》里面定型,实际上,距离箕子授经已经过去了上千年时间。为什么直到汉代才把“五行”学说开始梳理完成呢?因为这中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文化灾难,从春秋到战国几百年的乱世,最后的极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国上古文化遭受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