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别从4大类消费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来看看如何把握消费升级的历史性商机。
(1)便利品(Convenience goods)的消费升级商机。
从牙膏到面膜,从冰激凌到卫生巾,便利品的升级是最简单的。因为这个捷径就是:照抄。
看看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地区和国家的厨房、卫生间、客厅在用什么,照抄过来。
因为从认知上看,日常用品如牙膏、面膜、冰激凌、卫生巾的功能性,远远大于文化的差异性,不需要产品功能的认知教育;从需求看,国外同行已经帮我们进行了消费调研,并且销售了多年,我们不需要进行重复的消费需求调研;国外的品牌,不一定在国内有多大影响,我们就直接用自己的牌子好了,价格上一定要比原来国内的品类高20%以上,因为升级了嘛。
这类产品,还有5年升级机会。这5年,谁抢先,谁就领先。
(2)选购品(Shopping goods)的消费升级商机。
其实,以服装为例,优衣库、ZARA,就是很好的先例。这一类产品,要分3步走:
第一步:吸收。说白了,大量收集先进国家的产品。
第二步:消化。这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因为选购品是有一定的文化差异的。
第三步:创新。看看我们的高铁,看看华为手机,你就明白了。我国的中产阶级,是有文化消费需求的,是有消费能力的,是为本土的二次创新付出一定的价格的。
这类产品的升级空间,有10年左右的商机。
(3)特殊品(Specialty goods)的消费升级商机。
由于特殊的原因,这个市场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处于低迷期,但是一些个性化的收藏品市场,会按照市场规律顽固存在下去。
(4)非渴求品(Unsought goods)。
只要我们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这类产品也是一样,会瞒天过海似的,在不起眼的时候,按照市场规律发展,闷声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