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宋代学士及学士院

宋代翰林院中的学士,以资格最高者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资格较次者为直学士。学士虽然在名义上都隶属于翰林院,但有些学士不在翰林院供职,而是直接为皇帝服务,这些学士则称之为经筵官,如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崇政殿说书等。凡其他官员进入翰林院而没有任命为学士者,则称为直院。

宋代翰林院负责制、诰、诏、令的撰述。凡有重要任命除拜或文诰敕命,由皇帝宣召面谕,一般的赦书德音,由中书遣吏持送院内。接受起草任务后,由内侍锁院门,待文稿完成再开门。但是,宋代的翰林院只负责文字,并不参与决策,不过“依样画葫芦”而已。因此,翰林院官员在政治中不算重要职位。宋初的陶谷,号称文章天下第一,因不满翰林院的地位,请求辞官。太祖对他道:“此官职甚难做,依样画葫芦。且做!且做!”陶谷便在玉堂题诗道:“官职有来须与做,才能用处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太祖见诗更为不满,终不重用陶谷448。

宋代的侍读、侍讲学士和翰林侍读,往往为他官兼衔。故事,两省、台端以上常兼侍讲。庆历以后,台谏往往兼侍读、侍讲。侍读、侍讲学士要负责经筵,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学著资深者为侍讲侍读,秩卑资浅者为崇政殿说书。

宋代在经筵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殿阁学士制,即在龙图阁、天章阁等殿阁设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职,以激励行义、文学之士。高者备顾问,次者与论议,典校雠。得之为荣,选择尤精。另有观文殿大学士,例为曾任宰相者出相的加衔;观文殿学士,例为曾任参知政事者的加衔。南宋以后,曾任执政枢密者也可加观文殿大学士。

宋代中央政府的混乱,在于其既保留了唐代之制,又兴起了一套取代唐制的直属皇帝的班子。这些取代唐制的新机构,有的正式,有的非正式,而原唐代遗留下来的机构及其官员,则都变为寄禄官。宋代所新设的机构,其共同特点是事权分开较多,较为专门化,监督制约性机构比重明显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