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做什么样的事和做什么样的人

很多创业型企业只是抓业务,不太重视使命、愿景、价值观之类软性的东西,这其实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做法。

使命和愿景诠释了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而价值观诠释了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使命是什么?字面上理解就是“与生俱来的天使”,好的使命需要明确地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企业的存在,对这个社会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是我来做这件事情?”用一个词来说就是:找意义。

愿景是未来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同样用一个词来概括,叫作寻目标。通常企业愿景与企业自身能力有很强的关联。

在美国的战略理论界,明确地将使命与愿景区分为目标陈述和任务陈述,二者存在逻辑关系,使命是做什么,愿景是怎么做。

有了使命和愿景,公司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和要实现的目标。

很多企业都喜欢通过定制度来控制行为。其实通过制度来强化价值观,从而形成规矩才是靠谱的事情。

如何理解价值观呢?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支撑我们日常行为的思想准则,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树要求。

价值观一定要感同身受,不能过于空泛。一定要“说人话”才能被记住,比如老干妈的价值观非常简单明、通俗易懂,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做人做生意,实实在在地、脚踏实地地把产品做好,不要弄虚作假。

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就是在找企业存在的意义,确定企业达成的目标,最后通过一致的价值观来控制集体成员的行为。

对于初创企业,成立之初就明确使命、愿景、价值观,并在日后的发展中不应轻易修改,会更容易凝聚团队士气,也会更容易找到适合的人才。

开辟业务新领域或研发新项目时,除了考虑市场情况,分析这个任务是否有助于达成企业的使命愿景,是否符合企业的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当企业发生干部与员工等个体层面事情时,特别是处理极端事件,如冲突与危机事件时,也要检验是否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要求,并按最符合价值观要求的标准去做。

价值观是什么?从本质上说,就是判断对错的标准。无论个人、组织还是社会的价值观,都是如此。企业的理想可以用使命来诠释,没有使命,企业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经营者就会迷茫;而缺少了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我们就失去了判断对错的标准,各种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甚至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就会应运而生。

一件事情该不该做,什么该赞赏、什么该批评,判断的标准就是价值观。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到组织的三项成果:直接成果、价值观、人才培养,并进一步说:“一个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否则就难免解体、混乱和瘫痪。”这里的“主张和想法”,就是价值观。离开了价值观追求所谓的“成果”(比如市场扩张、营业收入与利润),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而且这种“成果”也不可能持续,它必然是短期的。

价值观必不可少,那么企业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原因很简单,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营业收入、利润只是必然的附属品罢了。成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无一例外是在此基础上的推论与演绎。

以华为为例,其核心价值观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如果进一步展开,一共有六点:成就客户、艰苦奋斗、自我批判、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团队合作。后面的五点其实都是在阐述如何做到“成就客户”,或者说“以客户为中心”。

价值观从哪里来?它其实是企业创始人(最高经营团队)人生观在企业中的映射。我最欣赏的价值观是稻盛和夫所说的:“作为人何谓正确?”这就是普世价值,是一切价值观的源头。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所有的行为就有了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