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务地域差异
过去地税不归国家税务总局管,属于地方垂直管理,那时候不同省份对同一项业务,税务处理可能不一样,政策执行有差异。但 2018 年国税地税合并后,统一叫税务局,全部归中央垂直管理,大家都得听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不能再按地方自己的 “土政策” 来。而且现在国家税务总局写文件特别细致,怕纳税人看不懂、基层税务人员执行错,还会附上解读,把关键问题讲清楚。
遇到税务问题,多查文件原文准没错,用
DeepSeek、豆包、阿里云通义千问这些工具搜都能找到。但光看文件还不够,得细琢磨,理解立法背后的逻辑,知道为什么这么规定,这样才能真正用对政策,跟税务局沟通的时候也能有理有据。我写的两本书里,就把这些年遇到的案例和对文件的理解都记下来了,大家拿回去能当工具书用,遇到税务争议翻一翻,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思路。
(二)税务政策与技术趋势
现在税务局的征管能力越来越强,不少地方已经在用 AI 查税了。AI 本质上就是大数据分析,咱们企业和个人的很多信息,比如银行流水、发票开具记录、社保缴纳情况,都会被税务局收集起来。AI 会自动给企业 “画像”,评估风险等级:高风险的,直接交给稽查局查;中等风险的,可能会让纳税评估部门跟进;低风险的,说不定就是纳税服务大厅打个电话提醒一下。
未来的税制方向也很明确,会从现在以流转税(比如增值税)为主,慢慢向所得税、财产税转变。过去大家收入低、财产少,靠流转税能满足财政需求;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有房有车有存款,就需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来调节收入差距。房产税肯定是大势所趋,一个人买好几套房,和一个人只买一套房,将来在税收上肯定要有区别,这才能体现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再过些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遗产税、赠与税也可能会提上日程。
(三)高新企业认定趋势
现在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已经不像以前那么
“稀缺” 了,物以稀为贵,多了自然就会卡得严。未来高新企业的认定标准只会越来越高,审核也会更严格,不会宽松。企业想评高新,就得实实在在做研发、搞创新,靠真本事满足条件,别想着钻空子、做表面文章,现在税务局和科技部门的信息是互通的,弄虚作假很容易被查出来。
(四)民企六天工作制问题
有朋友问,很多民企一周工作六天,但没超过
44 小时,和五天工作制矛盾吗?从法律规定来说,国家法定休息日是周六、周日,企业应该保证员工休息。但现实中,很多私企老板为了节省成本、提高产量,会让员工多上班,员工为了保住工作,也不会轻易跟老板闹僵。
这就像社保缴纳一样,法律规定企业要按员工实际工资交社保,但真正能做到的私企没多少,大多是按最低标准交。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县官不如现管”,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是 “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是目前民企普遍存在的情况,短期内可能很难完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