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规则、权力、观念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运用

(一)  “三势共振”

在企业管理中,规则、权力和观念是支配员工行为的三个主要途径,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企业应构建一个 “三势共振”的管理体系。

规则是基础,如同韩非子“法术势”中“法”是基础一样。企业首先要明确价值分配体系,也就是激励机制,这是关乎员工利益的核心内容。对于企业来说,薪酬奖金、股权等利益分配方式是规则的重要落脚点,即使是小公司,也必须把这些核心利益分配问题理清楚,因为它们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权力是杠杆,企业老板需要分权给管理者,利用管理者的权力推动工作。在当前阶段,虽然未来AI可能会取代中层管理者,但至少目前还无法实现,很多工作仅靠规则无法完全覆盖,需要管理者根据具体场景灵活运用权力。

观念是根本,当企业在员工观念中建立起所期望的观念时,企业就能坐享其成,无需投入过多管理成本。员工会基于这些观念自觉行动,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  三重境界

从规则、权力、观念组合的比重不同来看,企业可以分为三重境界:

1.  权境:在这一境界,企业主要依靠权力来支配员工行为,员工对企业是权力服从。这是企业最原始的阶段,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粗暴,“我让你干啥你干啥”,员工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利境:企业通过规则将员工行为与利益紧密挂钩,形成利益共同体。员工基于自身利益,会自觉去做企业希望他们做的事,达到利益自觉的状态。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企业已经比较优秀,但在市场中仍是少数。

3.  念境(信念境):这是企业的最高层级境界,企业依靠共同的信念和观念,让员工达到观念自觉。在这种境界下,员工无需权力安排和正式规则制度的约束,就会自觉按照企业期望的方向行动。华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华为员工对流程的高度认同,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自觉以流程为中心,无需过多解释和督促。

(三)  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在社会和企业中,规则、权力和观念常常以各种组合形式出现。国家法律体系就是规则和权力的结合,法律条文是规则,执法者的执法行为则体现了权力。儒家治国时将儒家观念融入法律,把道德性和合法性合二为一,如守孝制度,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企业中的首问负责制,既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又通过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权力也会引导观念,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权力引导员工树立符合企业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