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织诊断的常见误区与实践案例

(一)对标学习的风险与底层逻辑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企业优化管理靠两种方式:一是打补丁,哪里出问题补哪里;二是对标标杆,人家设什么部门自己也设什么部门。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大问题。

 

对标学习很容易照猫画虎。人家设采购专家团,你也设;人家搞 TQC,你也搞。但你不知道人家背后的战略目标、自身条件、环境支撑,盲目模仿只会出问题。比如人家大企业设三级委员会,你公司就几十个人也设,根本运作不起来。

 

就像那个博士生的故事:领导们踩着水过去,他也学,结果掉水里了 —— 原来水下有柱子,领导们知道,他不知道。对标不对标底层逻辑,就和这个博士生一样,只学表面动作,很容易掉坑里。

 

我做了 20 多年管理咨询,一直强调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解底层逻辑,才能明白每个制度、每个分工背后的原因,知道它的适用条件。

(二)企业案例分析

  1. 手机企业小单快反模式:
    它的方法逻辑是快速响应市场,每天上新两三千件,这注定研发模式是借鉴百家之长做微创新,不可能像华为那样搞原创和 IPD。协作逻辑上,因为大数据做得好,很多决策靠数据而非人,权力集中在类似产品经理买手的团队,采购和供应商是指令型关系,能满足低成本快速交付就合作,否则就淘汰,整个逻辑链条都服务于小单快反的方法逻辑。
  2. 制造企业供应链决策:
    供应链有计划部(轻资产)和制造、物流、采购部(重资产),还有依附于它们的品质、工程、设备部。决策逻辑以华为为标杆,最高决策机制是 S&OP(销售与运营计划),属于跨部门全维决策,考虑交期、成本、质量,甚至研发的产品升级和新产品引入。日常由计划部扮演常委会角色,强调计划中枢的主导作用,且决策有结构化的表格和 Checklist,确保透明化和专业化,避免权力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