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有一个团队,“整建制”在野流亡十九年,最后执掌国家政权,这个团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野时就成建制,直到坐上江山的团队,可谓是春秋第一团队。
他躲过了父亲晋献公和骊姬两次派来的顶尖杀手的追杀;在北翟、齐、楚、秦流亡十九年;这支流亡团队回国掌权后,很快成为春秋霸主。这支团队的各个家族成为该国公族,显赫一时,又陆续陷入灭族内乱,最后剩者为王,三家分晋,成为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这就是晋文公——公子重耳的流亡团队。
这支团队历十九年颠沛流离而不散,让晋国复兴到晋献公时代的中原大国地位。这支团队的元老后代成为晋国的“晋二代”、“晋三代”。此后,晋秦恩怨、晋楚争霸、晋齐会战、北伐翟国、晋文公会盟、赵氏孤儿、公族争斗、三家分晋,都与这支团队及其后代有关。
公子重耳,晋献公第二位妻子狐姬的儿子。
重耳有很多朋友,就连舅舅们都愿意跟着他混,因为跟着他能吃香的喝辣的,有你的就有我的。跟重耳关系最好的有五个人,《左传》的说法是“有士五人”。按照重耳出逃到翟国的那一年(前655年)计算年纪,这五个人是:
狐偃,字子犯,年龄三十八岁,是周翟混血,与重耳是舅甥关系。老谋深算、诡计多端,是重耳队伍中的军师。
赵衰,字子余,年龄二十八岁,与重耳是师生关系。稳重细致、正直谦恭,是重耳阵营中最受尊重的人。
魏犨,年龄二十三岁,与重耳是朋友关系。力大无穷,勇猛无敌,性格暴躁。
先轸,年龄二十一岁,与重耳是朋友关系。英武神勇、沉着机警,是天生的元帅。
狐射姑,字季佗,又叫贾佗,父亲名狐偃,年龄十八岁,与重耳是表兄弟关系。沉稳大气,胆识过人。
除此之外,重耳还有二十多位好兄弟,如胥臣、栾枝、介子推,等等,都是晋国著名的少年才俊。像重耳这样在野时就得到这么多能人相助的公子,即使在养士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也难得一见。
这一年,重耳四十二岁(另一说,十七岁,不确)。
重耳团队是如何构成的?
组织者:团队召集人,重耳舅舅孤偃。头脑清楚,有决断力,其独特身份也具备做团队召集人的必备属性:重耳长辈。
谋士:帮助团队分析形势,提供解决方案的人,先轸,是位帅才,后来成为晋国元帅。
勇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重耳死党魏犨,力大无比,忠心耿耿,属于能舍命救主的一类人。
外交家:赵衰。春秋时代是沿袭周制、讲究礼节、尊重文化的贵族社会。赵衰善于引经据典,朝堂应对可以当得百万乘兵。他靠学识与口才多次在外交场面上救急解困,让诸侯刮目相看。
探子:胥臣、栾枝。团队最后需要的是情报员,这类人天生有耳通八方的本事,总是能第一时间收集到情报。
这五类人是领导的核心团队,有了这些人,领导就等于有了护身符,机会有人相助抓取,危险有人帮助规避。至于像介子推割肉啖君这类忠臣,更给团队增加传奇色彩。这正是打江山的最佳人才组合团队。
如果外公扶持孙子、舅舅帮助外甥是因为血缘关系,先轸、赵衰、魏犨、介子推这些人追随重耳,仅仅因为重耳是国君的儿子是说不通的。从重耳三兄弟的命运可以看出,重耳的人格特点。
《史记》记载: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
三兄弟,三种贤行。申生是个谦谦君子,很规矩,待人和气忠厚,对父亲唯唯诺诺。人们都很尊重他,但未必喜欢他,更未必愿意和他交往。因此,申生的朋友不多。简单说,他是一个书生,谦谦君子。
重耳是我行我素的人,慷慨大方,不做作,也不为小事计较,有一说一,有错就改。重耳的朋友多,大家都愿意跟他一起做事。重耳这个人,江湖义气太浓。
夷吾不一样,对他有用的人,他交往;对他没用的人,根本不屑一顾;他的贤行基本上是作秀;他心胸狭隘,生性多疑,心黑手狠。夷吾的朋友不多,多数人讨厌他,但夷吾的老师卻芮却很厉害。
面对父亲的威逼,太子申生“被自杀”了。重耳拒绝“被自杀”,选择逃命。夷吾不仅拒绝“被自杀”,还要杀掉来杀他的人。对于威胁到他的人,不论是谁,夷吾的态度是:要我死,你先死。夷吾设计杀了骊姬派来的杀手,贿赂公子絷,对秦穆公、里克开空头支票,最后顺利登上晋国王位。
重耳既没有兄长太子申生的风流相貌与品德才华,也没有异母弟弟奚齐的耳边风母亲保驾护航,即使与同母弟弟夷吾比,他也没有足够的决断力。但重耳在流亡的重要关头,都体现出了一位值得信赖的主公所具备的优点。所以这批长辈、老师、高士、朋友对重耳,既敢于直抒己见,又佩服重耳的决策。
重耳有哪些领导特质?这是值得分析学习的:
第一特质:聪明。
《国语》记载: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再拜稽首,受而载之。
重耳团队在逃亡途中,向野人乞食,被野人给了一块泥土,受到了羞辱。可是狐偃却说出了一番受土预示吉兆的大道理,重耳就“受而载之”,即恭恭敬敬把泥土放到车上,这说明重耳有超越情绪的辨识能力,这就是聪明。不是所有人在这种时候,都能“再拜稽首”的。
第二特质:择善而行。
重耳在蒲城得知骊姬说动了献公,派第一高手勃来杀他。于是团队开会讨论对策,魏犨主张打,先轸主张固守,狐偃认为应该快跑、躲开。因为打不过、守不住,想活着就只有跑。跑到哪里?有人主张去宋,有人主张去齐,赵衰分析宋靠不住,齐去了不被待见,应该去翟,也就是重耳岳父的祖国。
能听从正确意见,是领导的最大要务。
第三特质:真实处事。
第二次夷吾派杀手、军队去北翟杀重耳,这次重耳团队决定去齐国。到了齐国,齐桓公问重耳:公子是来游历的,还是想来做官的?重耳回答自己是来逃难的。桓公正为管仲、鲍叔牙的死而悲伤,见重耳人很实在,就封了一块地,给二十驾马车,还把一名姜姓女子嫁给重耳,让重耳团队安家。
人不怕落难,怕的是掩饰落难。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是有好处的。
第四特质:胆识。
重耳从齐国去楚国后,居住多年,受到礼遇。在离开楚国去秦国前,楚王以国宴礼节送行。席间,楚王问重耳回国继位后如何报答楚国。重耳说修好、送礼物等,楚王还继续追问,宴席气氛紧张。重耳严肃地说:以后晋楚要是战场相见,晋国将后退九十里以示谦让,但国土就一寸也不会让。这就是后来晋楚大战退避三舍的由来。
重耳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敢于坚持原则,这就是措锐于其锋的性格力量,领袖之质就在于此。
第五特质:胸怀。
重耳到秦国后,穆公带着考验性质给重耳送了几个女人,其中有一位是秦国公主怀赢,但这位公主曾是重耳侄子、晋惠公儿子太子圉的妻子。要了,脱不了乱伦的风议;退回去,得罪了穆公与公主。
公主服侍重耳时,重耳以待客之礼对待公主,也不与公主同房。过了几天公主火了,跑回宫里向穆公投诉。穆公召重耳询问,重耳团队都不知如何应对。重耳说:我不是嫌弃公主,而是觉得这样委屈了公主。我想在回国后,礼聘迎娶公主。穆公、公主闻言均大喜。
从春秋第一团队的十九年流亡到执掌晋国大权,可以得出哪些启示呢?
领导力其实与能力、实力、势力都没有必然关联,也与贿赂、阴谋、权力(生杀予夺)无关。从重耳的事迹里,可以总结出五条经验。
第一,领导也要有靠山。
重耳靠不住父王,却有外公、舅舅的支持。靠山除了有权力与金钱,更重要的是有道德或道义。有德之人的忠诚,也是权力合法性的定海神针。
第二,要善于团结同好。
简单来说,人情大于道理。追随重耳流亡的,不是利害的计算、未来的承诺,或者即将到来的胜利——实际上,流亡十九年间,未来是一片漆黑,可是重耳团队不离不弃。他们这伙人情感交融,亲如一家。面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情感的团结高于任何精明的算计。
第三,独立的性格。
可以说是情商与胆商的结合。重耳在楚、秦的独立处置上显示出过人之处,出人意料却临危不乱。每逢大事有静气,这是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独特天赋。
第四,择善而行,不自我,不自负。
择善而行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听得到、听得进,还能在冲突的意见里做出正确的选择。很多豪杰败于谋士无用、能臣靠边,看似做了错误的决策,其实在此之前就听不进,最后听不到。
第五,奖赏有序。
重耳流亡十九年,有功的人多,反对的人也多。继位后,如何论功行赏、如何安定昔日的反对者是一个大问题。重耳首创的奖赏分等级原则为他加分很多:
用仁德教育我,不让我犯政治错误的,受上赏;用实际行动支持我,帮助我回国的,受中赏;在战场上拼死效力,立下汗马功劳的,受下赏;为我个人生活服务、照顾我的,要等前面三种人赏赐过后才轮到你们。
这个奖赏次序让文公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放到了后面,介子推跑去山里隐居,结果文公采用魏犨的烧山驱赶建议,反而将介子推母子烧死,酿成大错。晋文公为祭奠介子推,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月冷食,后来就演变为寒食节。但文公的奖赏原则重德不重亲,是让晋国大多数人服气的好方法。
城濮之战后,周王室发给晋文公担任“伯”的委任状,上面写着:天子委任叔父,奉天任命,维护四方稳定,消灭天子不喜欢的事物。这个相当于尚方宝剑,拿着它可以上打昏君,下斩奸臣。
在践土会盟期间,晋文公三次朝觐周襄王,以示尊崇。五月下旬,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在践土的王宫举行会盟,周襄王派王子虎担任主持。会议制定并公布了“践土宣言”:共同扶助王室,互不侵害。如果违背此誓,神明降罪,其军受损,国家不保,祸及后人,不分老幼。
践土之盟标志着自齐桓公之后的新一代霸主产生。这一年,晋文公已经六十六岁的高龄。他体现的领导力——修己、达人,这四个字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