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现状与体系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企业有哪些薄弱环节的工作需要在贯标过程中加以识别和加强?企业原有的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现有的能力和优势能否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
经过现状调研之后,信息管理部的小周和赵部长与贯标辅导机构一起开始了对标诊断工作,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点评:
对标诊断是两化融合贯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贯标首先要进行对标,寻找企业实际操作与标准的契合度,寻找改进的方向。
目前,贯标试点企业可以通过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的评估诊断系统开展自评估。根据企业生产特点,选择相关行业,系统会自动生成问卷,根据企业的制造类型(流程型还是离散型),会有不同的评估问卷提供给企业,企业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填报,完成约120道题,系统会自动评分并提示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
根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对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做了划分,分别是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四个阶段。企业的评估问卷得分会对应不同的发展阶段。
有的企业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自己的生产自动化程度或者办公自动化程度高,上线的系统多,两化融合的发展阶段就一定高,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必然性。两化融合是一个管理方法论,核心点在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系统多、自动化程度高可能只是说明单项应用比较好。真正的创新突破阶段是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系统化、过程化思维应用于企业管理,并取得较高的绩效。
另外,企业的规模和两化融合的发展阶段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企业规模大,不见得两化融合的程度就高;企业规模小,不见得两化融合程度低。在信息化大潮下成长起来的企业,更容易将系统化的管理理论应用于自身的两化融合工作,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与能否通过最终的贯标评定,也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但2017年以来,如果现阶段参与评定的企业只是起步建设阶段,后期通过评定可能会比较麻烦;评定机构内部会对企业营业收入和人数进行评价,如收入1亿元以上、200人以上,但不对外公布;现有评估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为起步建设33%、单项应用47%、综合集成15%、协同创新5%;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要求和绩效体现,关键是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思想和做法有没有在企业落到实处,并严格执行。
由于目前的两化融合评估系统还没有按照行业、产品进行细化,所以在部分问题的设计上不能完全体现行业和产品的特征。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完善一套属于自己的“量身定做”的评估系统。
评估完成后,根据系统生成的报告,企业可以看到自己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全国企业平均水平在具体项目上的对比。在具体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与同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什么样的差距。附表是一个设备制造企业(离散大批量)的评估报告示例。
企业诊断工作主要围绕经营管理活动是否打造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新型能力是否支持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如果没有形成相应的能力和竞争优势,原因在哪里?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两化融合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将评估报告中体现的薄弱环节弥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