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目管理中的关键问题解决

(一)零部件质量不达标:从事后处理事前预防

  1. 原因分析:避免盲目整改

 

  • 数据支撑:通过 SPC(统计过程控制)分析生产过程数据,排查波动源(如尺寸超差是因设备温度波动);
  • 现场排查:SQE 到供应商工厂现场,观察生产过程(如操作人员是否按作业指导书操作)、检查测量工具(如卡尺是否校准),避免仅依赖书面报告。

 

2.   整改与验证

 

  • 短期遏制: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标识,避免流入下道工序(如某批次零件强度不达标,立即暂停交付并召回已交付零件);
  • 长期改进:针对根本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如设备温度波动需加装恒温系统),整改后需小批量试生产验证(如试产 100 件,全检合格后方可恢复批量生产)。

 

3.   预防机制

 

  • 定期审核:每季度对供应商开展过程审核,重点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如恒温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 文件更新:将整改经验纳入 FMEACP 等文件,如 FMEA 中新增设备温度波动失效模式

(二)新技术应用的风险与优势平衡

  1. 新技术评估维度

 

  • 性能:评估新技术是否提升零部件性能(如新型材料是否提升强度 20%”);
  • 成本:核算新技术应用成本(如材料采购成本、设备改造费用),判断是否在预算范围内;
  • 战略价值:若新技术符合行业趋势(如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技术),可适当放宽短期成本要求;
  • 风险:分析技术成熟度(如是否有行业应用案例)、供应链稳定性(如新技术所需原材料是否易采购)。

 

2.   风险控制策略

 

  • 分步推进:不盲目全面应用,先小批量试点(如某新技术先应用于 100 辆样车,验证无问题后再批量推广);
  • 预案制定:针对潜在风险制定应对方案(如新技术导致样件测试失败,启用备用传统技术方案);
  • 时间余量:在项目计划中为新技术验证预留缓冲时间(如原计划 1 个月完成样件测试,新技术预留 2 个月)。

 

3.   安全优先原则

汽车行业需优先保障安全,新技术应用前需充分测试(如电池新技术需在不同温度、路况下测试 6 个月以上),避免因上市压力缩短测试周期,导致安全隐患(如某电动车电池事故,部分原因是新技术测试不充分)。

(三)测试环节问题:快速响应与闭环管理

  1. 结构化响应机制

 

  • 立即行动:测试发现问题后,1 小时内通知供应商、主机厂技术与质量团队,明确责任人(如由供应商技术负责人牵头整改,主机厂 SQE 跟踪进度);
  • 原因排查:组织跨部门会议(测试工程师、设计工程师、供应商技术人员),通过数据(如测试报告)、现场还原(如重现测试场景)排查根本原因;
  • 备选方案:若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启用备用方案(如某传感器性能测试不达标,临时替换为成熟型号传感器)。

 

2.   沟通与跟进

 

  • 每日同步:问题解决期间,每日召开简短会议,同步进展(如今日完成 XX 项原因排查,未发现 XX 问题);
  • 闭环验证:整改后需重新测试,确保问题解决(如某零件可靠性测试失败,整改后重新测试,连续 3 批合格视为闭环);
  • 经验沉淀:将测试问题纳入经验教训库,如某零件低温性能测试不达标,后续新项目需增加低温测试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