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权力的权责利结构模型

(一)两种核心模型对比

  1. 权力中心模型:适用于丛林博弈形成的权力(如中国古代王朝),权力处于核心位置,责任和利益在两侧。统治者为维护权力,需对统治群体承担一定责任(如儒家倡导的仁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责任并非核心。这种模型存在纳什均衡,若统治者只看重权力和利益、忽视责任,百姓会造反。历史上,汉文帝、宋仁宗等少数皇帝重视责任,而昏君则因忽视责任导致王朝崩盘。现实案例,如四川广汉路上的土匪,因商人绕道导致无利可图,最终最大的土匪出面与商人协商,按货物比例收费并护送商人,从抢劫者转变为保护者,本质是为维护自身权力和利益而承担责任。
  2. 责任中心模型:符合德鲁克的观点,责任处于核心,权力和利益围绕责任展开,权力完全为履行责任服务,不应超出责任范围,这是企业管理的理想模型。但现实中,部分组织任命的管理者会偏离此模型,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如华为前两年的内部腐败,管渠道、供应商的人员利用权力谋利),因此需要对权力进行约束。

(二)权责利的均衡原则

  1. 权力与责任的均衡:权力需与责任匹配,既不能权小于责(企业中常见,如名义上让员工负责某事,但权力被上层掌控,导致员工无法开展工作),也不能权大于责(易导致权力滥用)。权力是履行责任的工具,过小则责任无法落地,过大则易引发腐败。
  2. 利益与责任的均衡:利益需与责任相对应,若利益远低于责任,会导致员工不满、缺乏动力;若利益远高于责任,会破坏组织公平性,降低整体活力。这一原则贯穿组织设计、岗位设计、流程设计和激励体系,企业的 KPI 考核、奖金、股票等激励方式,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利益与责任的均衡。

(三)常见权责利失衡问题

  1. 有权无责:部分人拥有权力却不承担相应责任,导致做事随意、不顾后果,是企业管理中的严重问题,许多事务的失败都源于此。
  2. 有责无权:员工承担责任但无相应权力,成为背锅侠。如某企业采购部,出现供货不足、质量问题时被问责,但供应商选择由研发部决定,采购部仅负责签合同,这种权责分离会打击员工积极性。
  3. 利小于责:利益无法匹配责任,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员工缺乏动力履行职责,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 利大于责:利益超出责任范围,破坏组织公平,引发其他员工不满,长期会导致组织活力丧失。
  5. 权力直接生利:即权力腐败,管理者利用权力在供应商、渠道商合作或下属升迁中谋取私利,绕过组织监管,是企业最严重的权责利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