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结构设计专题

6.3.1 结构件分类属性

结构件分类属性如表6-5所示。

表6-5 结构件分类属性

序号

属性名称

缺省

可选

1

材质

铝、铜、不锈钢、普通钢、尼龙、聚四氟乙烯、电木

2

加工方式

机加、钣金

机加

 

3

表面处理

铬化、阳极氧化、镀银、镀镍、钝化、镀锌、喷粉、喷漆

铬化

4

尺寸

长×宽×高(mm

 

5

颜色

 

 

6.3.2 ODM/OEM行业结构设计流程

一般是客户给结构设计图,研发部门根据结构设计资料进行工艺评审、生产可行性评估,出具评估报告,客户进行评估报告确认,确认后研发部门进入模具设计活动,设计出模具3D、2D后进行设计评审,内部评审通过后一般再次需要客户确认。客户确认模具图纸资料后开始开模、修模和打样,样品送客户确认,同时进行样品验证,客户确认后进行量产。如表6-6所示。

表6-6 ODM/OEM行业结构设计流程

编号

活动

活动描述

模板/标准/工具

1

接收客户资料

销售部门得到客户信息,确定需要进行结构设计的,将需求转给结构部门经理,指派项目经理

客户资料

2

可行性分析

检阅客户给的资料,与客户沟通,小组内部协同ID人员做一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工艺、效果图、ID设计

可行性分析报告

3D、图片、要求、规格

3

客户第1次确认

将文件直接让客户确认,或召开评审会议,邀请客户参加(一般参加人员有市场部人员、项目经理、结构设计人员、客户)

 

4

立项并开发

客户会给一个比较详细的时间表,开始项目的启动会议,明确任务和分工。结构设计工程师进行3D设计

结构设计图档

5

设计评审

项目经理对完成的3D图档审核检查一遍,并召集相关的资深人士进行内部评审,评审内容包括功能、可靠性、制造性分析等

 

6

客户第2次确认

召开正式的评审会议,参加人员包括结构设计人员、制造部门、硬件设计人员、市场部门和客户。评审内容包括功能、可靠性、可量产性等方面需求

3D2D文档、开模信息

7

开模、打样

组织开模(一般先开软模)并试模,试模验证时发现的任何与结构有关的问题,由项目经理反馈到结构设计部门,结构设计部门再进行分析修改,同时会更新3D2D文件,再重新组织修模、打样、样品验证

模具、样品、样品验证报告

8

客户第3次样品确认

客户再次对样品进行确认

 

6.3.3 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核

新设计和改进设计的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应进行结构工艺性审查,外来产品图样在首次生产前也建议进行结构工艺性审查。首次投产的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应符合工艺性要求,以便能用比较经济的方法将其制造出来。产品结构工艺性包括生产工艺性和使用工艺性,生产工艺性即指其制造的难易程度与经济性,使用工艺性即指其在使用过程中维护保养和修理的难易程度与经济性,一般主要考虑产品的种类及复杂程度、产品的产量、现有的生产条件。

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核如表6-7所示。

表6-7 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核

序号

阶段

内容

1

初步设计阶段的审查

从制造观点审查结构方案的合理性,结构的继承性,结构的标准化与系列化程度,产品各组成部分是否便于装配、调整和维修,主要材料选用是否合理,工艺关键件加工的可能性

2

技术设计阶段的审查

产品各组成部件进行装配的可行性审核,包括装配时避免切削加工或减少切削加工的可行性,高精度复杂零件加工的可行性,主要参数的可检查性和主要装配精度的合理性,特殊零件加工的可行性

3

正式出图设计阶段的审查

各部件是否具有装配基准,是否便于装拆,各大部件拆成平行装配的小部件的可行性,审查零件的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切削加工和装配等的工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