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要问了,怎样才能明明德?既然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个能量无穷、智慧无穷、珍贵无比的宝贝,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清楚这个明德?怎样才能发挥我们的光明的德性呢?其实,不管《尚书•康诰》里面怎么讲,伊尹在《太甲》里面怎么讲,尧帝对舜帝怎么讲的,六祖慧能豁然大悟时怎么说,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在座的各位要怎样能够认识自己光明的德性?
要想认识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就必须要对自己的精神结构、精神运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说到精神结构、精神运行原理,西方的现代心理学在这方面作了很精细的研究。
那么在传统文化里面,比如佛教对人的精神结构,也有很深入、很精微的描述,比如佛教的唯识学把人的精神分了很多层次。比如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在唯识学里面称为前五识。人最初的认识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五官和身体的接触,对外部世界形成了最基础、最简单的认识,然后进入我们的意识层面,意识就是第六识。我们的意识对五官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进行推理、判断,于是得出了一套系统的东西,用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是我们的意识功能。那么,在我们意识的背后呢?还有一个第七识,就是我们意识的来源,我们意识的根就在这第七识上面。第七识怎么理解?就是把这个世界认定为“我”和“非我”。之所以有“我”和“我所有”,就是第七识的功能产生的。另外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是一个总仓库,人的一切精神内容都含藏在里边,没有分别意识存在。总之,这是佛教唯识学的一个基本框架,如果要细说起来的话,花一辈子来研究都研究不完。
我们这里学习儒家的经典,按照儒家传统对精神的认识,相对没有这么复杂,无非就是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认识。
中国的传统,它把任何一个事物都从这三个角度、三个方面来理解。任何一个事物它都有体、相、用。大家看我举起的这只手,手是什么?手就是手,你一伸出手来,不管你是攥着拳头还是张开手掌或伸出手指,大家都知道你是伸“手”。手的全体概念,就可以说是“体”,这个全体概念我们能意会,但要完全描述,又几乎不可能。“手”还有它的具体的相,有它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还有各种形态的变化,还有局部与整体、正面和背面、性质和特征等不同的表达。比如手心、手背、五根指头,还有掌纹、指甲、内部的血脉……这些都是手的相、手的形象。手还有“用”啊!打人一个耳光是手在用,把一个东西紧紧捏住也是手在用,看书写字还是手在用……等等这些,这都体现了“用”。
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一个事物最简略、也是最基础的,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认识,体是什么?相是什么?用是什么?这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问题。我们说一个事物的本质,本质是什么?我手上这支笔,离开了它的相、形象,离开了它的用处,那么它的本质是谈不上来了。所以,体、相、用它是三而一、一而三,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三个不同的认识角度。
我们之所以要讲这个体、相、用,目的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的精神,要落实到“明明德”上面来。我们人的精神、德性也有体、相、用,从这三个方面来认识它、来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