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管理的价值:被看见的教养与品格

行为作为一个汉语词汇的基本词义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但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行为又被赋予了更详细的义项。比如:

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行为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机制。为此,《心理学大词典》对行为的解释是,“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不同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生理心理学主要从激素和神经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的生理机制;认知心理学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的心理机制;社会心理学则从人际交互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研究的不同时期,对行为有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指人与动物对刺激所做的一切可以观察和测量到的反应,并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加以描述。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也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心理学家将内部心理活动与外显行为区别开,试图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描述心理活动的状态和过程,以此解释各种外显行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认知心理学已能解释人的大部分以后天习得为主的智能行为,这些行为涉及问题解决、学习、决策及直觉等许多方面;那些以先天遗传为主的本能行为,则在生理心理学中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在社会学家的眼中,“行为是人类或动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人、动物或群体,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

从法律层面上看,“行为总是与人们一定的目的、欲望、意识、意志相联系。可以说,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欲望、意识、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举动”。

诸如此类。很显然,行为已经成为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但不同的学科对此研究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作者罗列上述几个学术领域关于行为的定义,并非要将读者带入艰涩的理论场域中。恰恰相反,既然行为已经成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作者仅仅从培训师的职业实践角度,对行为及行为管理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至少是合适并有所裨益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常常会听见这样一些对他人做出某种评价的说法,比如:“××素质真差”“××真是值得同情”“××让人肃然起敬”“××真是平易近人”“××一点教养都没有”……

事实是,当我们对他人做出上述判断和评价时,不见得我们对他人有多么深入的了解。更为常见的情形是,所有这些评价可能仅仅基于他人的某一次或者某一个具体的行为表现而已。而事情的另一面是,从常理上说,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正向评价。从这一角度切入,对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必定有着极为现实的作用和价值——一个人的教养如何、品格如何,行为几乎是唯一的评判依据。

具体到培训师这一职业,作者曾经在《认真想》的微信公众号上,看过李万中一篇题为《言传的知识与身教的品格》的文章,其中就专门阐述了老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为培训师行为管理的价值提供了绝好的注脚。现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拉拉队队长。

……许多中国学生则不够自信。我的一位学员是企业中层管理者,在我看来,她已经比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她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她会不断自我反思,她愿意动脑筋思考复杂的问题。然而,她偶尔也会不自信,会因为自己没有完成阅读任务和作业,担心我会在心中降低对她的评价。

自信是一个优点,它能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在面对逆境时也不放弃希望。优秀的教师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

也许,学生有什么问题,临时从谷歌上查,比问我更方便。但谷歌无法激励学生持续努力地进步,谷歌无法让学生建立自信。

谷歌不是人,无法在学生受到打击时安慰学生;无法在学生过于自信时鞭策学生。谷歌无法像老师一样,给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说,谷歌只是一个提供信息的冰冷机器,不是拉拉队队长。

在学生时代,大家似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特别喜欢某一位授课老师,这个老师教的科目,我们的成绩就特别好。这种现象有很多解释:我们喜欢这位老师,就不希望让他或她失望,希望能考个好成绩,得到他或她的青睐和表扬。上课时,这位老师讲的内容,我们也听得更专注、认真,不会轻易走神。有什么困惑,我们也更愿意大胆地提问,而不是在心里憋着。这说明,教育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交活动。学生和老师并非单纯地互相传递信息,人们同时也在发展情感上的联系。好的情感联系,能促进教育;坏的情感联系,则会妨碍教育。

……

言传身教,言传的是知识,身教的就该是品格了。

……

品格最大的用处,就是让其他人能预测你的行为。“可预测的”这个词,英文是“Predictable”,如果用来形容人,常常是指这个人没有魅力、不够聪明,其言行都可以被别人提前预料到,无法给人带来惊喜。

要是我突然宣布,从今天开始要去打职业电竞,这个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的事业就此放弃,大家惊喜不惊喜?

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信任的来源无非两点:一是对某人的能力有信心,相信其能完成某个难度的任务;二是对其意愿有信心,相信他不会临时放弃甚至背叛我们。

言传的知识,能增强他人对我们能力上的信心。身教的品格,能增加他人对我们意愿上的信心。对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合作,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学员真正的获益并非仅仅来自培训师言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由培训师透过行为所呈现出来的教养、品格对学员产生的身教的影响。

为此,孔子早就告诫我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更加直白:“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记得,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哭、怎样笑……这一切都对儿童有重要意义。”

所以:

师者言传虽有价,身教更深影响他;

借问身教何处有?言行举止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