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胜——胜利的定义

《孙子兵法》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这段文字表述的就是对于“全胜”的理解。意思是:擅长用兵的人不是靠打仗来取胜,也不是靠攻城来取得对方的城池,更不是靠打持久战来平定其他国家。必定是以保全的方式取得胜利,使用这种策略的将领,其部队是没有损耗的,可以使利益最大化,这才是谋攻之道。

全胜是对胜利的定义,也是给我们自己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来说赢得一场战争不一定是胜利,因为有可能是惨胜,惨胜不是理想的胜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由此可见孙子对胜利的要求很高。

(一)全胜的三个层次

我们将《孙子兵法》中的全胜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理解。

第一个层次:全胜的基础是“彻底胜利”。什么是彻底胜利?彻底胜利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一战而定的胜利。为什么彻底胜利是全胜的基础?《孙子兵法》中有一段话可以用来印证这个观点,“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不一定是优秀的将领,优秀的将领是通过不战的方式取得胜利。因为每一次战斗的胜利,其实我们也是有损耗的,需要准备物资,训练士兵,在战场上还会有士兵伤亡,纵使每场战役都取得胜利,但是在打仗的过程中会反复消耗人力、物资、金钱,我们自身的实力也在逐渐削弱,反复打仗是因为我们没有彻底搞定对手,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因此想取得彻底的胜利,追求的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一战而定的胜利,也就是我们说的“彻底胜利”。

这是我们的观点,也是战争的意义,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这次结束,下次还接着打。如果这次我们打仗取得胜利,以后敌人三番五次的又回来骚扰我们,那么,无论打仗多少次,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方式是一次性彻底铲除,让敌人不会死灰复燃,这才是我们发动战争的目的——一战而定。

第二个层次:保全自己,取得胜利。《孙子兵法》主张“兵不钝而利可全”,就是希望在我们的部队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取得全面胜利,所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这句话里提到了三个“非”,非战、非攻、非久,也就是说不要打仗,不要攻城,不要打长期消耗战。打仗的时候,两军在荒野里备战,消耗相当大,而攻城则损耗更大,更不要说长期的消耗战。我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作战都需要准备大量的粮草,因为部队远征,需要送粮,在送粮的过程中,送粮的部队也需要吃饭,所以送10份粮,可能前线部队吃到的只有2份,我们会发现长期的消耗战对于后勤人员的消耗也很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闪电战的方式,快速取得胜利,因此要尽量保全我们的前线部队和后勤人员,保存实力,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个层次:保全对手,取得胜利。使对手的损失也降到最低,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胜利。《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一部分讲:“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意思是说用兵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次一等。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大到国家,小到一兵一卒,能够让对手投降都好过击败对手。

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探讨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打败对手,称霸一方,打可以算是一种手段;如果我们打赢一场战争是为了统治这个地方,那么我们就不要去破坏这个地方的城池,因为它会变成我们的城池;我们不要伤害对手的军队,因为可以把其变成我们的军队;我们也不要去破坏当地百姓的生活,因为我们可以把他们变成我们的百姓。这样的话,我们每打赢一场战役,都会变得更加强大,然后就可以为下一步去打仗、攻取地盘做良好的准备,因此《孙子兵法》中所讲的战争并不是以攻杀为目的的战争,而是以占领和统治为目的的战争。

所以,与其说保全对手,不如说保全我们未来的战利品。

由此,我们可以对全胜的“全”进行定义,每经过一次战争我们就可以彻底把对方的百姓、部队、国家变成我们的百姓、部队、国家,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是我们每一次发动战争的目的,也是我们理解的全胜。

(二)为什么要这么理解全胜

为什么要这么理解全胜?这就要从《孙子兵法》产生的背景说起,孙武写《孙子兵法》的目的是帮助吴国打败越国,由于当时各国处于由争霸战转为吞并战的时期,因此《孙子兵法》的总目标是“天下归一”。

大家都知道《孙子兵法》是孙武在春秋时期所写,当时正值越国强大,吴国衰弱,孙武离开吴国,隐居写书,《孙子兵法》中的很多细节都提到这一背景,比如“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意思是说越国的兵虽然多,但这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有什么影响和帮助呢?从书中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越国强吴国弱的情况下,孙武是想写出一本兵书帮助吴国打败越国。

吴越战争这段历史大概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吴越之战的目的是争霸,通过发动战争夺取领导权,让对手屈服,把其他国家变为自己的诸侯国。但是此时已是春秋末期,很多战争已经从简单的争霸战逐渐演变成吞并战,不仅要让对手屈服,还要统治对手的国家,进入战国时期后,尤其是三家分晋以后,发生的战争完全是以吞并为主导的兼并战争,是以统治国土为目的。

秦国成功吞并六国,是《孙子兵法》应用成功的典型案例,秦国通过建设自身系统,按照《孙子兵法》的战略原理,最终统一六国。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再来分析发动单次战争的目的。在《孙子兵法》中讲“胜敌而益强”,也就是说打败对手后,我变得更加强大,把敌人的百姓、部队、国家变为我们的百姓、部队、国家。

如果在战争中把对方拥有的一切毁掉,我们会发现没有百姓和士兵,就无法统治这个地方,发动战争没有让我们变得强大,反而在不断地消耗我们的实力,国力衰弱,又如何保证在下一次的战争中取胜?

《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全胜是指一次性彻底打败对手,然后把那个地方尽可能完好地保存下来,让所有的资源为我所用,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我们的士兵、百姓、土地比以前多,物产更加丰富,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如果我们不想打吞并战,是否可以不采用全胜这种方式?答案是否定的,全胜依然是最佳选择,如果我们全胜,不仅能够平定天下,也可以节省成本,既让自己变得强大,又减少消耗。

一旦发动战争,需要耗费很多显性和隐性成本。《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有一段经典的话:“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意思是说打仗需要准备车辆、士兵,以及兵器,还要请一些宾客,比如谋士,每日要花费很大一笔费用,部队才能出发上战场。这是对于战争中显性成本的描述。

至于隐性成本,《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思是说如果打仗持续很长时间,我们就会发现部队士兵丧失锐气,为了维持部队的供给,国家耗费大量财力,国力衰弱,如果此时诸侯趁我们内部虚弱的时候开始进攻,再聪明的人也不能善后,如果长期打仗,会消耗巨大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因此我们说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