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开展绩效辅导,赋能业务成长
要使绩效辅导发挥效用,需要将好的理念、方法、工具进行转化并导入具体的组织环境中。其能否生根、发芽,不能“听天由命”,而要“有备而来”。对于新鲜事物的导入,首先要做的是“理念松土”—从“心”开始。
一、统一认知,转变观念
新的方法、工具的导入首先要解决认知的问题,通过认知的刷新推动观念的转变。从了解、理解、认同到执行等,需要循序渐进。
第一,要立足现实。绩效辅导实施的主体是管理者,包括公司的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及部分业务骨干(没有管理者职务,但承担部分管理者职责),其中核心在于一级部门管理者及分管多个部门的管理者。通常,核心部门负责人往往专业能力突出且自我认可度高,易不自觉地有“这么简单也不会吗?”的疑问。绩效辅导的推动者需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认为理所当然的内容,在其他人看来未必是这样的,需要从员工的实际能力出发,从执行者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理念在使用 GROW 模型的目标设置、现状分析时显得尤为关键。
第二,要重视过程。管理者不能仅看绩效结果,还应关注绩效执行的过程。很多管理者锁定目标后就做“甩手掌柜”了。有些管理者甚至把自己难以推进的事交给下属去解决,若最后问题没有解决,下属就成了“背锅侠”,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团队乌烟瘴气,组织绩效更是一塌糊涂。管理者应对组织绩效负责,绩效管理的逻辑不是“大河有水小河满”,而是“小河有水大河满”。管理者一方面要赋能员工,让其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可能阻碍员工绩效达成的问题、障碍,要协助其解决。锻炼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成长等不能成为让员工独自面对远超他们能力范围的问题、障碍的理由。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从本质上就是在帮助管理者自己达成绩效目标。GROW 模型中的行动意愿(Will)不仅指的是做好行动计划,也包含跟进与反馈,本质上也是重视过程的管理,方向对了,过程也执行到位了,结果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第三,要有成长型思维。在一个组织内待久了,自然而然就对组织内的成员形成了固有认知。说起某人的时候,脑海中自然就闪现“这个人不错”“这个人不
行”“这个人不懂技术”等标签,这是比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对管理者而言,首先要有成长型思维,同时也要让下属具有成长型思维。《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颇具启发意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出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了同样的故事,虽表述手法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用成长型思维看待人,不要贴标签,对自己、对他人,都应该如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更有利于组织成员的成长。
第四,要建立信任关系。信任是组织高效运作的基础,古人讲“知人善任”,知人实际上就是熟悉并有了信任的基础,很多空降的高管喜欢带一些过去的老部下到新单位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里并不是主张搞裙带关系,而是说在团队内部,上下级之间、平级同事之间应该建立信任关系,基于信任实现合作共赢。真正的团队成员是可以将后背交给对方的人。
第五,要重视沟通。在组织内,沟通是首要的,不管是上下级沟通还是平级沟通,都至关重要。沟通贯穿整个组织运作的每个环节,管理者应该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组织成员积极沟通,了解各项工作进展及绩效指标达成情况,激发组织成员主动沟通的欲望,通过沟通快速解决问题。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前 CEO 杰克·韦尔奇曾言:“管理就是沟通、再沟通。”足见沟通的重要性。
认知刷新、理念统一、观念转变是绩效辅导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还需要配置必要的资源与机制,使其能持续运营。
二、绩效辅导使能
绩效辅导的导入与持续运营,需要从赋能、机制、组织和工具等方面着手,持续优化。
赋能。在“理念松土”阶段,需组织宣讲、培训、研讨等活动,让大家建立基本的理念认知、知识储备。在正式导入绩效辅导的时候,还需要带着大家去实操,使其掌握一些技能。一开始应用大概率会显得比较僵硬、笨拙,绩效管理人员需要反复辅导,使大家真正掌握这些方法、技巧。
机制。绩效辅导需要作为正式的工作要求纳入流程文件中,同时,需建立一定的检查机制,确保大家都能按要求做到位。需要注意的是,绩效辅导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是帮助员工成长及达成组织绩效目标的方式之一,不是工作职责之外的内容,这需要在组织内获得共识,否则难以持久。
组织。绩效辅导需要有组织来支撑,绩效管理人员作为主导者应统筹安排,包括方法培训、组织宣讲与研讨、辅导大家实操;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uman Resource Business Partner,HRBP)作为绩效管理在各个业务模块落地的支撑者,为绩效辅导落地执行提供支持,并协助绩效管理人员完成检查工作;各级管理者是绩效辅导的执行主力,负责按要求执行到位,并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绩效管理人员,以进行优化;被辅导者应积极参与其中,获得更多成长机会。
工具。在绩效辅导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表单、模板等由绩效管理人员统一提供;涉及 IT 系统支撑的需求,由绩效管理人员提出,IT 部门负责开发实现。
三、绩效辅导执行与复盘
绩效辅导旨在激发员工潜力并使其绩效最大化,是为了帮助员工学习而不是为了教育他们。只有秉持这样的理念,管理者才能做好绩效辅导。
时机。绩效辅导没有约束什么时候开始,可随时随地(正式、非正式场合)开展,在绩效管理的任何阶段(目标制定、绩效执行、绩效考评等)都可以进行。但这并非意味着时机不重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可以使辅导效果更好。如何判断时机是否合适?从被辅导者的视角看,在遇到问题、障碍的时候最需要辅导,这时就是合适的时机。通常,员工征求管理者意见、员工推进工作遇到阻碍、员工提出求助、管理者发现可以提升绩效的机会、新业务或新技能刚刚导入时等,都是合适的时机。具体实施时,选择双方都比较方便的时间段。
时长。每次绩效辅导安排多长时间合适?没有严格的规定,每次辅导聚焦一
个问题,节奏不宜太快,要让被辅导者有消化的时间。
形式。通常采用能让大家都比较放松的方式进行辅导,坦诚相待,深度交流。在很多企业中,不少管理者喜欢在公司的茶室、咖啡厅等场所交流,品着茶或喝着咖啡,这样有助于双方静下心来思考与沟通。
人数。可以一对一辅导,也可以一对多辅导,具体根据辅导的内容而定。有些基础的内容辅导,适合一对多;有些相对私密的辅导,适合一对一。比如,公司在推动变革项目管理,由于团队成员之前都没有接触过,需要进行一次通用的知识辅导,这个时候就适合一对多辅导。
记录。绩效辅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记录,记录的好处是后面复盘、检查有依据,当然坏处是相关人员将在文档的开发与管理上耗费不少时间。绩效辅导记录尽量简要,如表 3-1 所示,供参考。

复盘。评估辅导效果,需要绩效管理人员、HRBP 及管理者有意识地进行复盘。如何判断辅导效果呢?一方面,要征询被辅导者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要看最终的绩效是否提升。
比如,MM 公司渠道销售部门的吴大壮经理在渠道开拓方面的进展不太顺利,经分析发现其主要在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上有所欠缺,作为吴大壮经理的上司,李倩倩总监决定对其进行专项绩效辅导。李倩倩总监和吴大壮经理按照 GROW 模型,设定了短期目标,做了现状分析、方案选择。李倩倩总监从一些基本的知识、注意事项入手,持续对吴大壮经理进行辅导,同时,参与吴大壮经理组织的两次渠道商合作谈判,以及事前准备、事后复盘……
辅导效果如何?这不仅要听吴大壮经理怎么说,还要聚集渠道客户的反馈,如是否成功签约新客户、签约量对比过往是否有增长等。对绩效辅导而言,结果好才是真的好。评判标准为“绩效是否提升?提升了多少?”最终是结果导向,过程管理是为结果服务的。
绩效辅导还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真诚第一,技巧第二;做充分的准备,保持开放的心态;倾听、鼓励与建设性批评,同时给予积极的反馈等。总的来说,只要用心做,结果都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