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就是让万物自由生长

“是谓玄德”这句话,在老子全书中出现三次,以“是谓”句式来看,对玄德的“定义”次数是最多的,这反映出老子思想对玄德的重视,也就是《老子·德篇》强调的,老子对德的阐述、老子对善的阐述,是老子体系的核心思想,而不是儒家的专利。老子的德论、善论,与儒家的德论、至善说,并不相同。儒家以才性论德,将至善作为个人修养的顶峰,老子不然,老子的玄德,核心是无争而能胜,落点是一个胜字;老子的善,不是个人的修养,而是社会与个人能达到的理想境界,善是玄德的落点。

将本章对玄德的阐述与另两处“是谓玄德”的内容放在一起,就可以完整勾勒老子“玄德”的全部内涵,让我们在此对“玄德”做最后的“结案陈词”:什么是玄德?

德篇第14章里出现了与本章基本相同的话: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安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从德篇第14章内容可以看到,本章对玄德最后几句阐述,是其简化版: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之畜之”,是“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安之;养之,复之”的缩写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完全一样。

因此,对玄德解释也就不需要有变化。这三句话,是在说如何做家长,也是在说如何做领导者:虽然你创造某个物品或做成了事,但不要有占有欲;虽然你在掌控管理着一切,但不要把手上的权力当作资本;虽然你把孩子养大,把事情做大,但不要认为你是他人的主宰者。

这是老子对德的认识:玄德,比上德的不德、下德的不失德都更积极。由此也可以看到,老子的德绝不是无为、无心,或者如后世某些注家所谓是冷漠。做老子的圣人是绝不容易的,不是嘴上挂两句“清净以为天下正”“无为而无不为”当漂亮话就能行的,还要有更强大的克制力:克制占有欲,克制权力欲,克制面子欲,这是多大的自我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

其二,德篇第28章对玄德的内容有了新的定义: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夫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治邦,邦之贼也;不以知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玄德在此处,被定义为理解执政正道(恒知稽式),即了解永恒不变的执政法则。

什么是邦之贼?把别人的好东西偷到自己手里的人叫贼。邦之贼就是假治理邦国之机,却让邦国遭受损害的人。不是贪污,也不是出卖邦国(如勾结犬戎引狼入室灭了西周的申侯),而是不懂治国之道(稽式),却占据治国之位的“假聪明”。这种人比贪腐、卖国更可怕,危害更大。老子很严厉地说这些假聪明是邦之贼,他们那套以知治邦的说教、多举事是瞎忙活,想通过“明民”来实现“民之易治”,是完全不知何为“稽式”,更不要说具备玄德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