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目标的制定与绩效结果的考评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真正创造价值的是绩效执行。因此,要想绩效好,关键在于强化对绩效执行过程的管理。可以说,绩效执行管理是达成绩效目标的关键路径。遗憾的是,绩效执行往往被忽略,导致很多绩效目标仅停留在设定层面。如何实现转变?需要从问题出发,改变方式,转变角色。
一、绩效执行管理的问题
绩效执行管理的问题有很多,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个方面: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和没有意愿去做。
绩效目标的制定与绩效结果的考评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真正创造价值的是绩效执行。因此,要想绩效好,关键在于强化对绩效执行过程的管理。可以说,绩效执行管理是达成绩效目标的关键路径。遗憾的是,绩效执行往往被忽略,导致很多绩效目标仅停留在设定层面。如何实现转变?需要从问题出发,改变方式,转变角色。
一、绩效执行管理的问题
绩效执行管理的问题有很多,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个方面: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和没有意愿去做。
不知道做什么。在不少企业中,尤其是传统的纵向控制型企业,很多员工一年又一年地忙碌着,且都是在主管的“安排”下被动做事。关于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为什么要做,作为执行者,他们往往不是那么清楚。而管理者往往以“保密”“信息安全”等理由搪塞,使得“自己”更有权威性、优越感。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关键举措等离执行者比较远,大部分员工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战”。机械地完成任务与充满激情出色地完成工作,差别还是很大的。
不知道怎么做。“管理者负责定目标,执行者想办法拿到结果”是很多管理者的信条,《把信送给加西亚》成为他们回应反对者声音的依据。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并不是“安德鲁·罗文”—没有清晰的执行路径及充足的执行保障,“送给加西亚的信”很可能被其当成草稿纸。在日常运营中,那些接到任务后却一动不动的人,不少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当然其中还有一些人是没有意愿去做。
没有意愿去做。当做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甚至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绩效越差等成为常态的时候,“躺平”就成为或迟早成为大部分员工的选择。评价及对应的机制往往会影响员工的意愿度。好的机制是发起冲锋的号角,反之则是撤退的信号弹。
二、如何达成绩效目标
与问题对应的是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从目标、流程与 IT、赋能、激励等维度着手。
目标。无论是企业战略目标还是组织目标,在制定的时候,都应该与相关人员沟通并达成共识,让执行者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目标就是信念,是不可轻视的力量,往往能让人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坚守初心。明确了目标,通过目标的分解,可以让每个员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及为什么要做。
流程与 IT。要解决不知道怎么做的问题,需要依靠流程与 IT 的力量。完善的流程管理体系是支撑员工稳定、可靠输出工作成果的基础,无论是流程说明文件还是制度、标准、规范、操作指导书,都能让员工快速了解自己应该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流程承载了最佳实践,可让员工少走弯路,同时也是组织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所在。IT 则是支撑流程高效运作的工具,与流程相得益彰,共同支撑价值创造的实现。
赋能。面对新的业务场景、新的工作岗位(新入职员工、内部轮岗员工等)、新的技术(方法、工具等)应用等,管理者不应主观假设员工都懂,而应通过各种形式赋能员工,具体包括导师制的建立、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专题研讨、同行交流等。事实上,具备自我驱动能力的员工还是少数,虽然终身学习已成为共识,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主动学习并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赋能不仅能提高员工个人能力,事实上也能提升组织能力,具备自我“刷新”能力是组织持续保持活力的关键。
激励。无论制定了多么鼓舞人心的目标,还是经过赋能后员工的能力有多强大,更不用说流程与 IT 系统多么健全等,如果没有好的激励措施,都难以持久。任正非有言:“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钱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重要,每个阶段、每个群体的诉求不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来适配。绩效管理结果需要与激励措施建立关联,使得公司、组织和个人绩效与每一位员工息息相关,这样员工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拼一把。
三、管理者角色的转变
传统 YST[分别对应 Yell(大喊)、Shout(大叫)、Threat(威胁)]管理模式的威力已大减,“打工人”逐渐觉醒。在 BANI[分别对应 Brittleness(脆弱性)、 Anxiety(焦虑感)、Nonlinearity(非线性)、Incomprehensible(不可理解)]时代,管理者应该何去何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 BANI 时代,管理者需要有更好的适应力和灵活度,其唯有改变工作方式、转变角色,才能行稳致远。
在传统观念里,管理者是高高在上的,就绩效管理而言,他是目标的制定者、评价者(考核者)和结果的应用者。诚然,这些都不可或缺。但单就绩效管理而言,管理者首先应该是赋能者,然后是推动者和建设者。
赋能者。管理者不应仅简单地抛给员工一个目标,过一段时间来验收结果,当得到不好的结果时就责备员工、抱怨平行部门管理者等;而应与员工就目标达成共识后指明实现目标的方向、路径,并通过赋能使员工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目标最终达成。达成战略目标是绩效管理的首要目的,但这需要管理者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从短期来看,最关键的抓手便是赋能员工,管理者责无旁贷。当然,管理者不是全能的,可以通过建立赋能的机制来达到目的。
推动者。在绩效执行过程中,管理者不能做“甩手掌柜”,信任、放权、锻炼年轻人等都不是理由;而应对关键事项进行实时跟踪,协助员工清理各种障碍。在公司内部,规模越大,执行者推动一些跨领域问题解决的难度就越大,尤其是在传统的纵向控制型组织中,若没有完善的流程支撑,则举步维艰。作为管理者,必须像推土机一样清理绩效执行“路障”,让执行者能高效地达成目标。通常,例行的工作交给下属,例外的工作要由管理者去处理,并逐步将例外事项例行化,以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同时,需要推动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落地,将其与奖金、晋升、淘汰等挂钩。
建设者。管理者应该成为高绩效团队的建设者,企业业绩的好坏并非仅取决于某个人或某个团队,而是公司整体组织能力的体现。管理者应该站在全局视角,打造组织的基础能力、文化氛围等。
好的绩效从来都不是仅靠员工自觉工作获得的,管理者既要为员工的成长负责,又要为组织能力的提升负责,更要为自己的绩效及成长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