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各行各业都将走上“魅力化融合”的道路,只有在这个方向上,才能顺应产业大势。
魅力化融合?好像挺抽象,我们不急于下定义,我们给出一个熟悉的类比来帮助读者直观感受。
读者们请把思维从自己的行业中暂时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一个“苦逼产业”:这个产业只有少数产品能生存和大赚,大多数平庸的产品白送给人都没有人要,只能接受亏本的局面。而且即使是魅力型产品,消费者也可以免费获取(网上看盗版)。
这个产业是哪个产业呢?电影业!
这个产业中的人生存处境如何呢?有演员不仅领不上工资,还要给制片方交钱!够悲惨吧!这个产业残酷程度比起您所在的产业如何?……
但是这个产业中,有人活得很滋润啊,整个产业链上,上游做MAX屏的美国公司股票年年上涨,制片公司如华谊貌似混得也不错啊,万达等院线也赚得笑哈哈,演员们呢?张国立刚刚把自己成立了3个月的公司卖了,收入2.52亿元……
电影业,产品没有刚需,普通产品无人问津,魅力产品大卖,拉动整个产业链上的相关环节盈利,而且其盈利点早已不只是依靠产品差价式的票房收入,《私人定制》未公映就已经盈利,《喜羊羊》即使不在播出也可以坐收各商品制造行业上缴的“形象使用费”。
回到各行各业中来,当我们以10年的眼光来看产业史时,不难发现,“遍地刚需”的时代正在加速逝去,消费者需要的是魅力型产品,依靠产品差价就能盈利方式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产业生存环境必定指向魅力化融合。
产业魅力化融合的景观
智能手机,尤其是iphone引发的App革命,打破了电信运营商主导通信产业的格局,iOS与Android两大操作系统及App应用,将手机的通话功能降到了附属地位,游戏、视频、社交、阅读、支付、交易等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四屏(电脑、电视、平板电脑、手机)一云的生活圈已经形成。这是魅力化产业融合的典型。
与其他三块屏相比,中国的电视产业链显然更复杂,由于政策准入的影响,智能电视这块云虽然市场规模更大,却是进入“云端”最慢的。但是,从2013年起,机顶盒、影音棒、智能电视开始大量出现,中国互联网巨头(俗称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开始与视频网站、电视机厂商进行联合。
智能电视时代,软硬结合是大趋势,这种新模式向传统的电视台播出模式发起挑战,带来受众的分流、广告费的分流。对消费者来说,是客厅、卧室屏幕的革命,对于广告主来说,是媒体的革命。有人说,这是争抢“大屏互联网”大蛋糕的序幕。
这边智能电视声称要构建电视为核心的智慧家庭还没见到落地,手机产业也在向“智能家庭”这个蛋糕伸手:互联网家电,从电源、安防到各种生活电器的互联网化,手机遥控家庭电器的场景,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基于云系统,第五块屏也加入产业融合的大潮流:可穿戴设备,从早期的运动与睡眠记录与监控,开始向智能手表、智能医疗诊断设备快速发展。足不出口可以预约挂号、接受医生诊断,甚至预约全球医疗诊断的系统,都在出现。
各种屏幕的背后,是各种云系统。现在,多如繁星的云系统积累的信息,正在被一个叫“大数据”(big data)的处理系统重新整合、解析、连接。
什么叫大数据?大到什么程度?2013年,斯诺登的棱镜门事件,让所有人一瞬间理解了上述问题:大数据,就是地球上的每个人的生活,无时无刻、几乎没有死角,都可以被一个“系统”监控:通话记录、电邮、银行消费、出没地点时间及联系人......各种个人行为的信息痕迹,及公共场所的摄像头,以及看不见的卫星,将每个人变成理论上的透明人。
除开侵犯隐私的烦恼,云系统、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明显,核心正是推动产业的魅力化融合:无数过去不可想象的产业跨界、嫁接、组合、创新,都开始出现。
过去,各行业都很喜欢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不同行业之间有清晰的边界。现在,产业的边界不是变得模糊,而是已压根不再重要!
支付宝做了传统商业银行不做的交易担保,变成了年交易额万亿元的支付系统,互联网企业从IT、商业跨进了金融系统。余额宝推出半年,募集资金2500亿元,打破中国公募基金融资规模纪录,用户已超过6100万,互联网企业跨进理财市场。
支付宝、余额宝的辉煌还没散去,2014年,微信新年红包,就给阿里系的金融梦罩上一层阴影:从除夕到初八9天里,超800万微信用户参与了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2014年春节7天,嘀嘀打车全国单日订单数突破100万单,7天平均日增幅约10%,其中微信支付订单比例为68%。仅滴滴打车活动绑定的微信支付用户数超过3000万户。
支付宝、余额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本身是产业魅力化融合的代表,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在为商业、产业、企业的更大规模、更多层级的融合创造条件。
产业魅力化融合的内容与形式,都不可穷尽、也很难精确预见。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所有企业都必须考虑重新反思自己所在的行业,尤其要寻找产业魅力化融合的机会。
这不仅是关系企业发展的大势,也是涉及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企业思维模式”要改变
传统的企业思维模式也与传统的产业思维一样,强调专业化,即分工基础上的组织协同,这就需要对企业功能进行解析、界定与定义,即所有商学院的入门课:企业价值链模型。
专业分工,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无疑需要专业分工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但我们必须提醒企业的是,过度专业化的企业思维,尤其是市场思维,正在成为阻碍企业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的绊脚石。
我们很清楚,中国企业的专业进化是非常不充分的,否则也不会到今天“中国制造”仍然没有摆脱低品质的印象。我们在咨询实践里,一向主张并推进企业在内部管理上的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但是,在市场环境变化、产业环境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呼吁企业从更宽的视野去认知企业,也就是说企业思维模式要改变。
简单地说,要从“三链合一”角度,对企业的战略、运营、战术进行检讨与规划:行业价值链,包括环境分析,是企业设计产品的基础;渠道价值链是设计销售模式的基础;经营价值链是设计利润的基础。这是本书为什么将产品、销售、盈利进行魅力化融合的方法论原理。
今天,企业要是割裂地思考产品、销售模式、盈利来源与水平,都是落后的,严格地说,必然被拥有产业融合思维的对手击败甚至消灭。
董明珠与雷军的十亿元赌局,背后也可以说是工业主义思维与产业魅力化融合思维的较量。小米可以从手机轻松跨界到电视、空调、冰箱等所有生活电器,只要这些生活电器植入“互联网之芯”即变成智能家电即可。而格力,尽管在空调行业做到了世界第一,也进入生活电器品类,但格力品牌的品类延伸力,明显弱于小米。此外,小米有3000万粉丝,小米可以与这些粉丝随时进行互动;格力顾客虽然多,有多少格力的粉丝呢?又如何与格力的顾客互动呢?
工业时代的企业思维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维,无论在内容、技术手段上,差距太大了!这是一场不对称的赌局:小米拥有的是格力闻所未闻的武器。对于20-30岁的年轻顾客来说,在新婚的家里买小米的空调电视等,会比买格力容易得多。格力是值得尊敬的企业,但董明珠这场赌局,确实反映了工业主义思维的局限性。
在这个方法论之下,我们找到的解决方式,就是魅力型隐销。魅力型隐销,其范围超越了营销的界限,也超越了产业的范围,但是,魅力型隐销,其手法和力量来源,很多是根植于产业。
魅力:魅力化解决需求,依托产业中生出
用魅力化的产品来解决需求,这个大家并不陌生,自从苹果公司依靠三个魅力化产品直接从咸鱼变成全球最能吸金的公司开始,自从褚时健把橙子以2倍的价格卖得供不应求开始,大家已经能接受这个观念。
大家陌生的是魅力从产业中出生,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魅力型产品是研发工程师的份内活,顶多加上市场部经理。可是在本书中,魅力的来源是非常大的一个系统,其中的重点恰恰是产业,从产业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生出魅力,而不仅仅是工程师的产物,也不仅仅是市面上流行的消费者参与的产物。
宏大的视角才能更有效的产生魅力!
隐销:重置产业运营方式
很多人认为好产品注定是成本高昂的,这句话不一定100%正确。
现在的产业环境是什么?是产品生产成本占比低,利润占比低,推广销售成本占比过高。
当我们打造出魅力型产品后,我们需要改变例行的产业运营方式,这种运营方式的改变,远远大于电商取代门店和经销商。在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有机会找到新的运营方式,实现成本替换法和魅力增值术。
既有魅力,又有成本优势,让你的对手颤抖吧。
套利:依托产业盈利
套利,改变依靠产品差价生存的现状。
套利,需要在产业上寻找盈利点,苍井空可以拍片不要报酬,其产品(爱情动作片)也可以0收费让所有的消费者使用,只要出名,她也可以像张国立一样成立公司卖给一本道公司,也可以像谢霆锋一样开一间火爆的电影片头剪辑公司盈利。
套利,需要在多个产业上寻找盈利点,当演员陈坤出席企业年会时,当陈坤出席某行业展会时,当陈坤推出了自己《行走的力量》系列书籍时,当陈坤推出玩偶,手机,服装时……他将远远超过日赚700万,他会在这些产业上实现天量的利润。
明星们能做到的,企业家也能做到。
……
魅力化融合的产业前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来到了我们面前。魅力型隐销,是我们给各位提供的高级装备,帮助大家在新的产业环境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