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对手与找更多队友
做 OTC 市场,首先要明确 OTC 的定义:OTC 是已推广很久、安全有效的处方药转战而来,或是本身较安全的处方药转战药店、诊所,核心是让产品销售更方便。在策划新品时,要做好四件事:找准对手、找更多队友;明确产品卖给谁;确定谁帮你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推广中如何打造样板和进行纯销管理。
1.找准主要竞争对手
毛选开篇就问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做营销和打仗一样,必须清楚进入市场后的主要竞争对手,不能把所有企业都当成主要对手。若找不准,制定营销方案时很容易出错。
从经典 4P 营销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来看,第一步要在产品上找准主要竞争对手,要看对方在产品方法、价格带、渠道上是否与你接近。比如含片市场分高端和中低端,你卖 30 块钱左右的高端含片,没必要和几块钱的低端含片竞争,即便同属一个品类,档次不同,竞争维度也不一样。
而且,药品不能随便定位,必须依据产品说明书。很多企业新品上市前不做竞争对手调研,不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比如我曾接触过一款铁盒包装的产品,当时我只帮它做了广告创意,企业自己策划了铁盒,按原有方法铺货,当时有几款 30 块钱左右的铁盒产品都没卖好。后来我从中康资讯调取数据,发现这个品类平均每个店每月才卖十盒左右。这时我就思考,目标是卖到十盒以上,而当时高端含片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这种情况下就要培育市场,找更多 “竞争队友” 进来,一起把市场带起来。
2.找更多队友
以感冒发烧相关的含片产品为例,感冒发烧可能会引发咽喉不适,烟民也有咽喉问题,我们可以找到与咽喉不适相关的感冒发烧药、消炎药等产品作为 “队友”,通过关联销售,带动含片产品销售。
3.形成差异化
找准对手后,要形成差异化,这必须基于产品说明书。把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买过来,列出说明书内容对比,品尝产品,找出差别,然后总结 1-5 个选择你产品的理由,这些理由要通俗易懂且符合说明书,不能脱离说明书夸大宣传。现在很多私域违规,就是因为扩大宣传,不按说明书来,比如功能食品、保健品宣称能治疗疾病,这都是不允许的,药品也一样,没有的功能不能乱宣传。
很多企业的产品卖了一二十年,都没总结出自身优势,还需要重新提炼,之后还要进行市场测试。比如 “好娃娃” 儿童感冒药,当时儿童感冒药市场,速效品类有两百七八十张批文,新速效有 16 张批文,且 16 张批文中十张以上被大型集团公司控制,但他们不重视新速效。新速效比速效增加了抗病毒成分,还含微弱咖啡因,能增强解热镇痛效果。当时速效市场有 50 个亿,新速效只有两个小厂在做,市场规模才 1000 万。我发现了新速效品牌化的机会,因为它疗效更好,名字也有暗示作用,能在新品类中崛起。
当时老品类要么走流通路线,要么像哈药集团那样靠广告走低价,没人走高价模式。我升级产品包装,包装成本从两毛多涨到将近五毛钱,用凸版印刷形成差异化,把价格带提到 15 块钱左右(2000 年时)。渠道上走商业共销模式,保护商业分销价格(当时没有互联网,不用保护零售价),让代理商、批发商的利润空间从几毛钱变成几块钱,有资金去打广告、做推广,经过 3-5 年,“好娃娃” 成为底价过亿的品牌,后来成了亚洲最大的颗粒剂品牌,还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竞争对手跟进时,走了低价路线,卖两块多钱,批发四块多钱,完全看错了儿童药市场,应该走高价格带,所以没成功。
再比如阿胶产品,我策划过几个厂家的阿胶,第一个培训的是东阿阿胶,后来策划鲁润阿胶时,发现所有阿胶都是熬制的。我总结出熬制的缺点:熬制时间长(一上午)、不卫生(环境中灰尘容易掉进去)、容易上火;然后突出鲁润阿胶蒸制的优点:卫生、不上火,提出 “现代阿胶创造者” 的概念,还申请了专利保护,让蒸制阿胶成为鲁润阿胶的独家工艺。2012 年接触这个品牌,现在已成为细分领域的品牌,不过当时企业把工厂建在新疆,后来搬到山东时,阿胶市场高峰期已过,快到疫情了(2018 年才搬到山东),错过了 OTC 市场的好机会。
还有一款高端含片,2000 年时才 200 万销售额,现在已是高端含片第一名,它就是做了铁盒包装,做好价格带管理控制。现在我又在策划一款独家品类的含片,用竖版包装,设计独特的专利 logo,别人都做横版,我做竖版,差异化明显。它瞄准的是整个不方便用水冲服的市场(颗粒、胶囊、片剂需要水冲服),抓住 “不用冲泡更方便” 的概念切入市场。而且上市时间选在清热解毒类产品的旺季,只要试点成功,第二年就能快速上量。如果放在上半年 4、5 月份上市,可能连续几个月都没好效果,大家就没劲头推广了,所以上市时间点很重要。
(二) 明确产品卖给谁
1.从产品核心需求出发
医药保健品(尤其是
OTC 药品)的需求,中成药要从主方(君臣佐使)、功能、主治三个方面挖掘,必须依据说明书,不能凭空捏造。如果产品有体验式营销特点(某个功能用了能快速显效),就突出这个特点;如果需要长期使用才能显效,就要培育疗程性需求,比如慢性病产品做成疗程装,要求按疗程销售。我最近推广的一款产品,需要使用 4-12 周,但很多人只推一周,一周根本没效果,推广时要讲究方法论。
2.合理定价
新产品定价,既要考虑消费者利益,也要考虑渠道长短。即便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也要保证零售价格体系稳定一致,不能线上便宜、线下贵,反而应该让线上价格比线下高 10%-20%,因为线上有配送物流费。如果定价错了,产品很难做起来。
比如前年我接的一个产品改造项目,省代理价格
100 块钱,刚开始线上线下价格都是 490 多,这个定价是合理的,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用于消费者促销(比如买疗程装时优惠),代理商、终端也有利润。但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产品生产成本才 100 块钱,卖 500 块钱是黑心,其实企业前期研发、生产没达到规模时,成本很高,可能达到三四百块钱,是亏损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成本才能降到 100 块钱,再扩大规模,成本可能降到 50 块钱。很多人只算生产成本,觉得 100 块钱成本的东西卖 500 块钱不合理,结果线上卖 100 多块钱,线下没人卖了(没钱赚),最后消费者想买时,线上线下都没货了,产品就死了。
3.设计合理的利益体系
要考虑从代理体系到终端体系的利益分配,不能只考虑消费者利益,把价格定得太低,否则渠道没利润,没人愿意推广。比如有些产品,总代理、省代理价格定得太高,渠道利润空间小,大家没积极性,产品也推不起来。
4.聚焦渠道
渠道的核心是方便性,但不能方便所有人,要聚焦渠道,选择自己最擅长、能控制价格体系、能提升盈利能力的渠道。99% 的企业做不到全渠道运营,一个渠道都做不好,就别想做所有渠道。很多代理商观望,就是看企业有没有控盘能力、管理价格的能力,要是做 3、4 个月就到处乱挂货,管不住价格,代理商肯定不敢拼命推广。
一个新品种上来,第一年就赚钱的几乎没有,大家都要投资,比如连锁药店的进场费、前期垫资费用,投入一个省可能需要 50 万,但如果聚焦一个渠道,先试点打样,5 万块钱就够了,关键是做出能赚钱的样板,让大家有信心。很多人想做多个渠道,觉得做的渠道多才能成功,其实一个渠道做成功了,才能让别人相信你有能力做更多渠道。
5.有效促销与沟通
促销的核心是让所有环节产生信任感:消费者觉得产品好(形成口碑)、终端商觉得市场保护好、代理商觉得工业企业讲规矩、有信用。没有信任感,促销就没有杀伤力。
很多学市场营销的人,连促销的四个分类都说不清楚,怎么能做好营销呢?
- 人员推广:有一套复杂的管理体系,包括招聘、激励、管理,让推广人员把活干好。
- 销售促进:不是简单的渠道压货,而是想办法让消费者按说明书消费。比如刚才说的需要使用
4-12 周的产品,要问消费者 “您要 4 周、8 周还是 12 周的量”,而不是 “您要 1 盒还是 4 盒”。如果消费者只买 1 盒,吃了没效果,还会骂产品没用,因为产品本身就需要 4 周才起效。如果产品两天起效,就最少让消费者买两天以上的量,必须按说明书来销售。
- 公共关系:做好与各环节(代理商、终端、消费者)的关系维护,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
- 广告:现在广告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电视、路牌广告,还有电梯广告、自媒体广告,不能盲目做广告组合,要根据企业实力选择,中小企业可以先从低成本的自媒体广告入手。很多代理商要求工业企业投广告,但自己没能力做推广,其实当产品给代理商 15 扣、20 扣的利润时,部分广告投放需要代理商自己学习低成本宣传,工业企业可以提供一些广告工具和模块。
19 年之前,医药行业只要胆子大就能赚钱,大家营销水平其实不高,现在互联网对行业冲击大,行业进入逆行周期、关店周期,工业、商业、终端、代理商、业务员都难受,收入下降,这时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推广就很重要了。
另外,产品说明书可能有十几个症状,但广告定位时不能全宣传,消费者记不住。比如修正的斯达舒,大家只记得它的广告 “胃痛、胃胀就用斯达舒”,它只突出了三个核心需求,这是因为做了市场调研,发现这三个需求在销售中排在最前面,一提及就容易成交。线下推广时,除了这三个核心需求,其他症状也可以提,但广告宣传要聚焦核心需求。
还要找准人、说对话、做对动作,做好场景演练。比如做氨糖超级导购训练营,首先要让导购熟悉病种知识、产品品类知识,不能用给医生看的 PPT,要做成消费者能听懂的 PPT,让业务员转化给营业员,再进行情景演练,模拟各种购买场景,因为未来所有消费都是场景化的。
培训时不能给店员灌输太多知识,要教他们服务消费者的方法论和导购方法论,还要有考试、演练、陪练、小视频锻炼、比赛、监督执行。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半个月时间聚焦两个单品,200 来家店,销售额 60 万,31 号(还有三天)完成率已达 89.4%,这就是靠精细化管理和反复培训实现的。
从处方转 OTC 的企业,最少要做 2-4 个 PPT:给医院医生的、给基层医生的、给店员的、给消费者的(如果有消费者推广需求),根据不同人群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产生销售力,不产生销售力的培训都是假培训。
(三)确定谁来卖产品
- 服务终端的组织选择与招募
中小企业以招商为主,选对人是第一位的,人选错了,一切都错。要想产品不串货、不低价挂网,就要找有实力、讲规矩、能控制价格的团队,他们能做到不上网、不乱价,知道什么时候该上网。前提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营销体系建设的最高标准是 “党指挥枪”,企业要制定管理理念和管理标准,再去招人。招 OTC 团队(省总、地总)时,要考察对方有没有真正能落地的团队、有没有培训师、有没有资金、有没有推广成功两个以上产品的经验。有两个以上成功经验,说明他有稳定的推广能力,接第三个产品时,只要方法对,成功概率高;如果只有一个成功经验,风险较高。
我选团队时,一般会选在朋友圈待了十年以上,且在当地做成功 2-3 个(甚至 3-4 个)产品的人。如果他暂时不做,可能是在考验样板效果,不急着进入;对于敢先尝试的人,前期支持力度大一点,后面进来的(比如第二批),保证金等要求可以高一点,这样更公平。
还要对招募的团队进行训练,提供不同的训练课程和工具(比如谈判 PPT),因为很多省总兼了多个厂家的省区经理,没有专业的策划、培训团队,工业企业必须完善这些工具和服务系统,才能做好招募。
2.
打造上量样板与复制
团队招到后,要选择最佳时间点打样板。比如一款含片产品,我希望当月开会,开完会后,办理入市资料需要 30-45 天,在这个过程中,让代理商拿着包装盒,按营销方案拜访连锁药店。如果当月开完会,资料办理顺利,产品 10 月份能铺到终端,到过年放假前还有 75 天,最少能有 2-3 次进货(卖得好的话),就算卖得不好,也能有 1 次进货,能测试出产品的销售潜力。过完年 3、4 月份再进行一轮试点,扩大范围,到第二年 7、8 月份组织下半年计划,9 月份大规模铺货、推广,这时再下任务指标。前期只要求打样板,不压销量指标。
很多企业急于压任务,只要求代理商拉货,不考虑能不能卖出去,卖不出去也不回收货物,最后代理商只能低价挂网甩货,整个市场就崩盘了。我策划项目时,每年控制在 3 个左右,就是为了保证质量。
我策划的这款含片产品,企业等了我几年,2024
年 7 月 20 号后网上就没货了,重新开始运作,前两年没下大任务量,甚至 100 万的合同都没签,就是因为知道 2024 年到 2025 年 4 月很难上量,生产体系可能晚一个月,就只有 12 月到过年 45 天的试销期,太紧凑了,10 月份铺到终端有 75 天试销期,才能准确测试效果。
做直营团队的话,30 天就能完成样板测试(按公司流程一步一步来),但做代理制,代理商手上品种多,可能会延误时间。不过我有 5-10 个试点,总会有几个成功的,成功的一定是认真执行的,把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其他代理商,不认真的继续督促,第二年还不认真就淘汰。
刚开始只允许代理商做 3-5 家连锁,做乱了就收回来,卖不出去的产品,用 “十送一” 的机制消耗(回购产品当样品),再加上有保证金,代理商不敢乱来,不会造成市场混乱。很多新品种上市失败,就是因为没管控好价格,没打出样板就急着铺货,最后卖不出去只能低价上网,导致更大规模的信任危机,产品下架死亡。
3.
认识不同终端组织的动销机制
产品最终要靠终端销售,线上终端和线下终端打法不同。线上很多产品以抢夺型为主,少数有实力的企业(比如做头发治疗的企业)会做全渠道教育,但大家看到的全渠道推广,其实是企业 3-5 年后的状态,第一年 99% 的企业都会聚焦渠道推广,一个渠道做不好,没人相信你能控制全渠道。
线下终端主要有诊所(第三终端)和药店(第二终端),现在 70%-80% 的药店日子艰难,只有 20% 左右今年逆势上涨,70% 左右的药店处于亏损或盈亏平衡点,受线上、医保政策、经济周期、药店数量过多等因素影响。所以今年选择客户时,要特别注意应收账款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合作的药店倒闭,导致产品积压、串货,甚至被低价挂网。
判断一个终端企业是否值得合作,关键看它的盈利能力,核心是毛利。比如一个年营收 1 亿的企业,正常毛利 3500 万左右,能赚 500 万,日子还能过;如果毛利 40%,能赚 1000 万,日子更好。但如果营收从 1000 万跌到 900 万,毛利降到 30%,大概率会亏损,就像失血一样,现金流和毛利都亏掉,这样的企业很危险。
和终端企业合作,要和里面方方面面的人搞好关系,比如采购、运营、电商部,避免电商部私自把产品低价挂网。合作前要和采购、运营、电商部沟通好,明确产品是否允许挂网,挂网的指导价格,最好签协议,没签协议也要录音、录像留记录。发现低价挂网后,要在 48 小时内解决,越快越好,客情关系好的代理商,甚至 60 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4.
做好启动会和认购会
- 启动会:在产品启动阶段召开,核心是定好目标,层层分解到片区经理,再由片区经理落实到每个门店,还要有当日目标和累计目标完成情况的跟踪。代理商团队要集中帮扶药店,争取更多人卖产品,比如铺 200 家店,最好 200 家店都动销,平均每家店有 2-3 个人销售,店员动销率高,启动会才算成功。
- 认购会:产品卖了一段时间,大家有信心后召开,鼓励大家挑战更高目标。比如有个卖心脑血管产品的小连锁,通过认购会,卖出 3 万多盒(100 多件),平均每个店卖 3 整件,就是因为他们针对药店周围 3 公里的老年人卖疗程,效果很好。
培训时要聚焦核心需求,比如产品进连锁后,重点做 “超级导购训练营”,结合产品设计课程,总结全国案例,反复训练,让导购找准人、说对话、做对动作,提升销售业绩。
(四)通过数据分析与管理提升营销效率
数据化管理需要图表辅助,我在《连锁药店开发上量》这本书里贡献了几十张图表,这些图表原本是咨询时收费几十万的工具,现在分享给大家,书定价大概 118 元,卖 98 元左右,性价比很高。
- 数据化管理的核心目的
- 找准对手和队友:通过数据调研,明确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找到合适的 “队友” 产品(关联产品),制定精准的合作和竞争方案。
- 防范批号老化和断货:药品有保质期(大部分 24 个月,部分 18 个月),从生产到发货到市场需要 20-30 天,18 个月保质期的产品,进入市场后大概只有 4 个半月的销售窗口期,过了 6 个月,很多终端就要求写保证书,卖不完要退货、换货,还不接受预付款。如果不做有效期管理,很容易赚的钱都变成老批号产品,最后亏损。我管理 “好娃娃” 时,能把全国进销存误差控制在 ±5%,就是靠精细化的数据管理。
断货也很危险,一旦断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替换,所以业务员必须做好进销存管理,这是最基本的工作,快消品行业(比如做冰岛业务的)对进销存管理更严格,每小时都要检查,医药行业更要重视。
2.
预防串货和低价挂网
产品为王、渠道为王,价格才是王中王,只要代理商、终端赚不到钱,整个销售体系会瞬间崩溃,几亿投资的生产体系可能就此停产。这几年因为互联网低价挂网,死掉的产品不计其数,重新推广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我们不反对互联网,反对的是无序挂网、低价挂网,希望线上线下有序协同、相互促进。比如外资企业的专利药,在专利期内有高利润,才能支撑研发投入,国产创新药、品牌 OTC 产品也需要保证合理利润,否则企业无法投入研发、扩大生产。现在很多国产奥美拉唑,生产成本 1.5-1.8 元,批发价 1.8 元,根本没利润,企业很难活下去,而原研药还卖 100 多块,就是因为有品牌和专利保护。
所以,有条件、有能力的创新药企业和独家品牌(或只有 1-2 个厂家生产的产品),一定要把价格体系管理放在首位,保证渠道各环节的利润,企业才能走得远,形成赚钱的品牌,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