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西北的发展机遇,产业转移有没有机遇,关心家乡的发展机会
阎立忠:
大西北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盲目追逐热点,而要立足资源禀赋。宁夏的藏药、川药产业具备天然集群基础,通过工艺升级与新媒体营销赋能,完全可以打造 "西北药谷" 品牌;陕西宝鸡的农副产品加工、金属处理产业,可借助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升级
—— 某园区将传统金属加工与数字化技术结合,产品附加值提升 50%。
我在兰州考察时发现,当地产业新城存在“贪大求全”问题,动辄规划数十平方公里却缺乏产城融合。建议采取“组团式发展”策略,如先聚焦金属处理产业形成 5 平方公里产业集群,再逐步拓展配套服务,这种渐进式开发能避免 "空城化" 风险。
大西北发展制造业必须严守环保底线。以金属产业为例,可引入东部成熟的三废处理技术,在甘肃某园区案例中,通过与北京环保企业合作,将废旧金属处理的污染排放降低 60%,同时通过产业基金扶持,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特别提醒的是,大西北营商环境建设是产业转移的关键瓶颈。某新能源项目因地方政策连续性不足而停滞,凸显出“重招商、轻服务”的问题。建议建立“产业转移服务专班”,从政策兑现、人才对接、物流配套等方面提供全周期服务,才能真正接住东部转移项目。
(二)关于区域产业定位的探讨
阎立忠:
我的建议是:先梳理本地产业基础,如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是否有龙头企业,再通过 "链主企业 + 产业基金"
模式进行精准招商。可借鉴江苏某园区经验,以当地龙头面粉企业为核心,配套引入食品研发机构与物流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三)了解曹妃甸吗?想了解一下。
阎立忠:
曹妃甸的发展是一个复合型难题,我曾在疫情前三次考察该区域,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破解 "京津冀协同" 与
"产业布局分散" 的双重困局。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曹妃甸港与北京、天津港的功能定位重叠,北钢搬迁后的产业转型、产城融合不足等问题,导致各产业板块相对分离。例如,某新能源项目因跨区域政策协同不足,落地周期延长近 2 年,凸显出 "行政壁垒
+ 产业断层" 的双重阻力。
针对 "如何合力提高发展动能" 的问题,建议从三个层面突破:
港口功能再定位:借鉴深圳盐田港与前海的联动模式,将曹妃甸港从传统货运港转向 "智慧物流 + 临港产业" 综合体,如建设新能源装备保税仓储中心;
产业组团开发:改变 "大而全" 的规划思路,先聚焦钢铁深加工、海水淡化等优势产业形成 5-10 平方公里产业集群,再逐步拓展配套服务;
政策创新试验:争取设立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试验区",在土地跨区域流转、税收分成等方面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唐山某园区通过 "飞地经济" 模式,与北京某区共享税收收益,使招商效率提升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