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职业人士在职业生涯中应该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许多职业人士大学毕业后或者留学回归后十几年,奔波劳累,但是收入、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感平平。为什么会这样?论智商不比别人低,论学历不比别人差,论吃苦耐劳精神付出不比别人少,甚至论人脉和关系网也不比别人差。

归纳起来,初入职场或者在职场中发挥不好导致职业价值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好高骛远型。这种类型的职业人士仅仅看到一些成功人士在聚光灯下领奖的壮观场景,只看到“成功人士”在台上口若悬河讲成功经验,没有看到与这些成功人士一起起步还有很多人,他们或者业绩平平或者折戟沉沙;没有看到即使这些“成功”人士也是几度挫折、几度沉浮的过程。所以,为数不少的职业人士就是以这些所谓成功人士为自己的目标,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你不想夯实自己的职业基础、不想设计并实施自己的成长计划,或者走了错误的路线,这种“高大上”的目标可能成就不了你而且还有毁了你的风险。

(2)路线错误型。职业成长有自己的规律,作为职业人士应该创造条件、适应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揠苗助长。比如,制药企业做质量部经理这个岗位,什么样履历和基础的人可以做而且能够发挥他(她)的才能和专业能力呢?

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如果你有既做过QC又做过QA还做过生产管理或者工艺员岗位那是最好了,但是如果在三种岗位都有充分的职业历练一般要15年,本科22岁毕业加上15年就是37岁,如果职业生涯的每一步并不会完全如自己所愿,那就要过40岁,一般的职业人士很难为了一个部门经理熬到这个年龄。如果求其次,在这三个岗位中的一个走上质量部经理的岗位,哪个要更好呢?以笔者的职业生涯经验,最好是QA,其次是生产管理或工艺员,再其次才是QC。为什么?因为制药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质量管理部经理的工作核心,在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整改,等你已经查出来不合格,那已经要付出代价。事前预防的关键在质量保证体系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所以,QA的职业历练对这个岗位是最为重要的,笔者在药企做总裁或董事长时,在决定质量部经理人选时,主要也是考虑这一点。一般来说,QC出身的质量部经理更注重技术和细节层面的管理,遇到取舍时往往刚性更强,这本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每一种岗位都有其特殊的职业导向和习惯。

再有药企总裁的人选需要怎样的职业履历?目前,从营销副总裁或营销总监岗位上上来的多,做营销的职业经理人做总裁的优势是上规模快,容易出成绩。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这些经理人历练太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平衡研发、运营、人力资源、财务、战略之间的关系,而药企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平衡实际上非常重要。如果单纯注重销售,长期下去药企的战略就简化成规模,研发、运营、人力资源、财务职能就简化成营销的附庸,单纯地为营销服务成为主流意识,这样的药企有现在缺未来。而由财务总监上来的经理人做什么都有成本意识,做什么都在财务上心中有数,但是容易放不开,没有把握的事不做,求稳倾向比较重。企业战略最大的操作方式就是放得开、收得住,容易错失良机。

这里不存在对由各个职能上来经理人的歧视或不满,而只是举例说明职业成长路线对实现目标的优势和劣势。

(3)基础不牢型。有些职业人士初出茅庐职业升级很快,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他(她)得意扬扬,浮在上层,以开会和听汇报创造业绩,那就比较危险。而如果自己知道自己的薄弱点,虽然职级上升但工作重心仍然在基层,愿意沉下去,未来就会好一些。

(4)耐力不足型。一些职业人士本来在职业生涯中一帆风顺,有些虽然并不“风顺”但磕磕绊绊地走过来了。这些人士业绩好,人缘好,上升通道优势明显,但耐力不足。耐力不足体现在哪里呢?总的说就是“职业无力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或层级变了,自己还是用原来的眼光、视野、方法和手段。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总是力不从心。

听不进不同意见,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对于新层级、新问题需要新专业能力、新方法,但是准备不足。

主要原因在于陷入职业通道的职业人士只忙业绩,只关注关系,而忘了充实和提升自己。

比如随着自己职业的成功,对自己的人文素养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人文素养高有什么用呢?就是会提高你的职业认知能力。什么是职业认知能力?职业认知能力提高会在遇到新问题和老问题时,你能够迅速洞见到本质,能够知道这件事与其他事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比如,不同的人在相同的职业生涯中,对社会、对自己、对家庭、对所在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新认知,这些新认知会改善你的工作效果,而认知浅或者少的职业人士就会显得耐力不足,而那些认知深刻和认知多的职业人士在职业发力过程中就会显得后劲充足。

(5)风险型。一些职业人士职业生涯蛮顺利的,不论是职业稳定性、职级晋升速度还是收入增加速度都不错,但是,在面临职业陷阱、道德选择和进退时机等方面或者由于急功近利,太想成功了,或者由于没有预见到的风险,使自己在职业生涯巅峰坠落,后者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蒙受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