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恐吓”营销适可而止

金宝是F药店的店员。那天,一个女孩买紧急避孕药,金宝建议她带一瓶天然VC。那个女孩问为什么,金宝说避孕药有“毒”,需要VC来缓解。那个女孩迟疑了一会儿,避孕药也没有买就走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情景。后来我到各个药店静下心来听,发现不少药店同仁都会运用这种“恐吓”营销法。为了能推荐出去产品,他们会将顾客的疾病说得很严重,或者夸大疾病潜在的风险与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并说用自己推荐的产品就可以避免。这样做也许在某一次导购中成交了,但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

(1)有违职业道德。药店人虽不是菩萨,但也要有仁慈之心。利益面前,需取之于正道,而不能故意“吓”人。从良心上来说也过意不去,不如少赚一点睡得踏实。

(2)破坏团队与企业形象。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有一个人失去分寸,以过度“恐吓”的方式来引导顾客买单,而没有人及时制止这种做法的话,那么其他正确的导购方法引导的同事心里会愤愤不平,这样既伤害到顾客,也伤害到团队、企业形象与信誉。

(3)带来顾客纠纷。虽然多数顾客没有学过医药知识,但是信息传递与获取十分方便,扭曲的夸大宣传即使一时不被识破,迟早也会得到求证并弄清楚的。如果顾客真的很执拗,势必会引来麻烦与纠葛。

(4)影响长久的生意。不要想着只做一次生意就了结了,顾客与我们离得并不远,说不定就是隔壁店新来的员工,或者对面新开张的店铺老板,也可能就是我们店铺楼上的住户。我们与顾客关系密切,而非形同陌路,一次得逞,也许顾客永远不来。

员工导购使用这种“恐吓”营销多源于自身专业度不够,或者急于求成,也可能是心术偏离。当然有一些员工并无恶意,只是说得不好听或者不会表达,用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需要规避。

销售人员之所以喜欢运用“恐吓”营销,是因为这种销售法的确能使顾客产生紧迫感,不再推辞,当即购买。我们在导购时可以把握适当的尺度,取其中有益的成分,帮助自己实现成交。该如何运用“恐吓”营销法呢?

(1)用语科学严谨。举一个例子,我们要推荐液体钙给目标人群,可以说适当补钙能防治骨质疏松,同时可以说明骨质疏松的危害,比如,引起骨痛、驼背且易发生骨折等,但是我们却不能说“不吃钙片就会骨折”。在销售深海鱼油时,我们只能分析其预防和保健作用,不能夸大为治疗心脑血管并发症,说“不吃就会中风,吃了就不会中风”是不科学的。

在销售药品时,要以规范的用语、有科学根据的内容去说服顾客,而非为了成交随意组织语言。

(2)准确告知顾客潜在危害。的确,许多疾病因饮食、生活习惯而起,也会随着时间而愈演愈烈,我们通过合理调整与用药,适当干预,可以起到延缓与推迟某些疾病出现的时间或避免其出现,这些准确的知识可以明确告知顾客,对于推荐成交是有益的。

(3)站在帮助顾客的角度。“恐吓”营销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卖产品给顾客,就容易“走火入魔”。当我们以帮助顾客预防与改善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形为目的时,走的方向就对了。

(4)不要真的“吓”顾客。虽然叫作“恐吓营销”,但其本质是引发危机意识,因此也可以叫作“危机营销”。不要误解了“恐吓营销”的本意,以为“吓”顾客就做到“恐吓营销”,这是会笑掉三岁小孩子门牙的。

可以说这一营销方法与行为由来已久,只是被不断地演绎与重装。但是时代在前进,药店在变革,我们不能用过旧且不科学的方式继续去制造“恐怖”,须知顾客本来就身心脆弱,何以能承担如此“吓人”的谎言与重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