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区别
- 采购的核心范畴:传统采购聚焦 “选品选商” 单一环节,仅负责根据图纸、清单选择产品与供应商,确定价格、签订合同,职能局限于 “价值链底端的局部动作”,不关注后端货物交付进度、供应商合作满意度、生产 / 施工适配性等关键环节,缺乏全局视角。
-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范畴:供应链管理是 “端到端” 全链条管理,覆盖从上游 B 端(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厂家)到下游 B 端 / C 端(生产车间、施工工地、终端消费者)的全流程,涉及采购、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结算、售后服务等多环节;强调 “全局整合与协同”,需串联企业内部研发、生产、财务等部门,同时整合外部供应商、物流商资源,实现 “价值创造 - 价值实施 -
价值兑现” 的完整闭环。
2.2 从采购升级为供应链管理的外部驱动因素(政策、市场竞争)
- 政策导向推动:疫情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
成为国家政策高频词(如国家 “高质量发展”“好房子” 战略),要求企业重视供应链稳定性;2024 年 5 月 20 日《保障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对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供应商价款、采用 “背靠背” 付款模式(甲方不付款则中间方不向供应商付款)进行制约,倒逼企业规范供应链合作,重视供应商利益与供应链长期稳定。
-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2018 年中美贸易战后,企业频繁面临 “卡脖子” 问题(有钱买不到核心产品 / 零部件),暴露传统采购模式的脆弱性;行业竞争从 “企业个体竞争” 升级为 “供应链竞争”,如小米凭借强供应链实现产品极致性价比,华为通过供应链赋能赛力斯实现跨界合作突破,证明供应链实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2.3 从采购升级为供应链管理的内部经营需求(降本、保业务、资源整合)
-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传统采购仅关注采购价格,易因货物延期、质量不达标导致生产 / 施工停滞,而人工、机械租赁、银行贷款利息等固定成本仍持续支出(如房地产工地因材料未到,闲置机械与待工人员成本增加);供应链管理通过全链条优化(如与供应商联合研发降本、计划协同保障交付),减少无形成本浪费,实现 “全价值链降本”,而非单一环节压价。
- 保障业务落地执行:传统采购 “只选不管”,常出现 “选好供应商却无法落地合作”“货物不符合生产 / 施工需求” 等问题(如供应商因优先级排序延迟供货),导致企业业务计划落空;供应链管理通过前端适配(与研发设计协同确定需求)、后端应用(监督交付与供应商价值发挥),确保采购成果转化为实际业务价值,避免 “业务空转”。
- 整合内外部资源:采购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处于 “承前启后” 位置,需对接研发设计(提供外部供应链技术支撑,避免研发空想)、生产 / 施工(保障货物适配生产需求),同时整合外部供应商资源;升级为供应链管理后,可进一步延伸资源整合范围(如投资上下游企业、联合供应商研发),形成 “资源协同生态”,支撑企业战略落地(如科达制造通过投资矿山与下游厂家掌控供应链资源)。
2.4 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解析
- 价值链的定义:从企业内部视角出发,聚焦各部门的价值创造职能,如设计部门负责 “产品设计价值”、采购部门负责 “资源获取与整合价值”、生产 / 施工部门负责 “产品生产与交付价值”、运维部门负责 “售后服务价值”,是 “企业内部各环节的价值分工体系”。
- 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联:供应链是 “价值链的延伸与跨主体整合”—— 供应链的 “端到端” 流程,将企业内部价值链(设计、采购、生产)与外部价值链(供应商研发、物流商配送、下游渠道销售)串联,形成 “全链条价值网络”;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需创造价值(如供应商研发支撑设计优化、物流商保障交付时效),否则会被新商业模式淘汰,最终实现 “企业内部价值与外部合作价值的协同最大化”,而非单一企业的价值孤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