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不在云天外

实际上,这一章的内容是讲儒家学修的功夫次第,是讲心性修养的层次和境界。我们如何来做这个修养功夫?如何由一念之诚进而推及天地万物?其间有什么样的境界功用?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这里第一句就开宗明义。从第二十章之后,反复都在说这个“至诚之道”。那么,至诚之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至诚无息”。这里的无息,不仅是没有声音、没有悄无声息之义,更主要的,是指永不停息。无息,就是没有休息,生生不息,永恒变化。

《易经》乾卦的大象辞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就是绵绵不绝,永不停息,永不间断,永不放弃。“至诚无息”,就体现的是乾天之德。儒家研习《易经》,并不是纯粹把它当成哲学思想来学,更不为打卦算命。儒家的学问,通通都要纳入到自己的内心体验之中。乾天之德,不在云外天边,而是在我们的精神之中、心灵之中,它就是我们的精神本体,就是我们全部的心体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精神本体,本来就是无始无终、生生不息的;同时,它又与天空一样一尘不染、广大无垠。所以古人说:“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我们的心性本体跟乾天之德是完全一样、无二无别的。

总之,从乾天自强不息的精神里面,我们就可以体会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性状态。这个以前我在讲《易经》的时候,讲得非常多,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但是,由于我们凡夫之人,达不到“至诚”的修养,先天的心性被七情六欲、贪嗔痴慢疑等牵住了鼻子,执着于各种身内、身外之物,于是,这个“至诚不息”的精神本体就被蒙蔽住了,我们就感觉不到自己那“至诚不息”的心体。

我们可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在面对各种人事的时候,那个精神力量总是难以持久、恒定、强烈地发动起来。我们看看自己的精神力量,有时强,有时弱;有时悲观,有时乐观;有时勇气十足,有时又退缩不前;精进起来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成佛成圣,懈怠起来感觉自己永无出头之日。就像我们抬头看到的天空一样,有时晴空万里,有时乌云密布,有时狂风怒号,有时又大雨倾盆。但是,当我们坐飞机穿过云层,再看那云层之上的天空,它永远是那么纯净、那么清透、那么碧蓝无垠。实际上,我们的精神本体也是这样的。

有些人学习传统文化,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开悟得道了。记得以前大家共同学习《六祖坛经》,学到中间的时候,很多人学出感觉来了。有个师兄很激动地对我说:哎呀!波师兄,我感到自己已经“二悟二悟”了!感觉马上就要开悟了!但是后来怎么样呢?没有下文了,经其它事情一搅和,这个“二悟二悟”的感觉又没有了,一锅水烧到八、九十度,却没有一口气烧开、沸腾,没能最终把二变成一,可惜了!

总之,凡夫之心就是无常的,就是变化莫测的。很多朋友到书院来,说每次刚听完课,心里很舒服,走出这个门的时候,心里还清清净净、潇潇洒洒的。但是,只要回到日常的生活中,单位上有人刺激一下,或者上司给穿一只小鞋,立马就气上心来,心态马上就变了。这样还是不行,功夫没下够,就没办法体会到“自强不息”的乾卦之德,无法保持恒久的、光明的、一尘不染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