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熊亚柱的 “价值创造” 法则 时间:01:23:48
1.跳出 “打工思维”:提出 “千万思维造就百万身价”,如某市场部经理因看完公司 1000 万咨询报告,形成独特商业视角,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他建议职场人 “站在老板视角思考”,如策划活动时不仅考虑执行,更计算 ROI 与品牌长期价值。
2.构建 “反哺机制”:如在企业内部主动承接 “边缘项目”,像优化某低效流程,既解决公司问题,又积累写作素材。
3.借力 “外部镜子”:通过私董会、同行交流等方式跳出思维局限,他曾参与 “效能工坊”,通过 30 人追问 “业务拓展困境”,发现自己 70% 时间用于写作而忽视客户开发,遂调整时间分配,实现咨询业务增长。
(二)杨序国的 “体系化破局” 路径 时间:1:30:37
1.人力资源与运营融合:参考美的 “人力资源与运营管理部” 模式,将 HR 职能从 “招聘培训” 扩展到 “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组织绩效运营”,如某事业部 HR 通过参与战略解码,将人才盘点与业务目标挂钩,使部门人力成本下降 20%。
2.管理体系的可复制性:强调 “个人经验→团队方法论→公司体系” 的升级,如销售总监需将 “个人签单技巧” 转化为“客户成交七步法”,通过标准化流程让团队人均业绩从 1000 万提升至 3000 万,避免
“能人离职、部门瘫痪” 的风险。
3.大企业逻辑的本土化应用:反对照搬华为 IPD 等体系,主张学习底层逻辑,如华为 “流程裁剪” 思维 —— 某中小企业导入 IPD 时,仅保留 “需求分析”“开发验证” 核心环节,去除 “概念阶段” 等非必要流程,既提升效率又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