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1个关键点:设计管理,降本增效的源头活水

(一)设计是源头

设计决定了物料特性、生产方式、周转方式等。台资厂、日资厂有一个术语,叫向源头的反馈,核心措施有:

l  修改作业指导书(SOP)、操作动作;

l  调整模具、设备参数;

l  优化设计图纸、BOM(物料清单)。

设计的决定性作用:如同流水线的 “拉头”,设计定义了生产全流程,直接影响后续品质稳定性。

 

(二)研发投入:降本增效的战略支点

认知误区:传统降本思维常忽视研发投入,但研发是企业从 “1 亿到 10 亿” 增长的核心动力。

现状数据:中国企业号称平均 3% 研发支出,实际多数低于 1%,远低于国际标准。

辩证逻辑:研发通过新品创新工艺优化实现长期增效,是企业突破低端代工、获取高附加值的关键(如从 “赚几毛” 到 “赚几十倍利润”)。

(三)设计对企业运营的多维影响

1. 物料成本:占比 60%-65% 牛鼻子

设计决定物料特性。

五金件设计为 “阳极氧化” 需用铝材质,压铸件需开专用模具,镜面产品需特殊包装,成本差异可达 3-4 倍(如笔记本电脑外框的五金件与塑料件)。

设计直接决定物料选型、生产工艺及周转方式,是装配型企业降本的核心抓手。

2. 生产与成本核算:数据准确性的蝴蝶效应

技术资料错误的代价。某工业仪器研发人员将螺丝用量 “12 误输为 “2 ,导致采购周期延误、两个月无法出货。

ERP 管理痛点一物多码 / 一码多物:设计端物料编码不规范,导致成本核算波动(如同一零件价格忽高忽低),影响上市企业财务合规性。

3. 生产工艺与效率:设计错误的放大效应

l  工艺顺序的连锁反应。设计决定装配顺序(如先装五金件还是塑胶件)、测试流程等,错误设计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30% 以上。

l  品质风险:设计缺陷可能在生产中放大 2-10 倍(如模具精度不足导致批量废品)。

 

 

 

 

(四)设计管理的核心痛点与解决方案

1. 标准化与知识管理:避免重复踩坑。

规范缺失的后果:某配件企业 9 套模具存在 4 种结构,因设计师各自为战导致工艺混乱、成本高企。

知识管理的重点:

l  固化历史经验(如过往设计错误案例库);

l  传承成功范式(如高效模具结构、低成本物料选型)。

2. 1个可以,10000个生产不出来”

设计的东西交给生产去批量化生产,常常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可以生产,10个也可以生产,但是1万个生产不出来。

那么,我们就需要试产流程:从样品到批量的 “三重过滤”。

l  小量中试(阶段一):验证设计可行性(能否做出样品)。

l  放量中试(阶段二):解决设计遗留问题(如材料兼容性、功能稳定性),优化批量生产工艺。

l  小批量试产(阶段三):锁定工艺顺序、BOM 准确性、包装规范,确保流水线顺畅(案例:某企业跳过中试直接量产,导致生产线边修边做,效率暴跌)。

3. 设计人才培养:从生产中来,到设计中去。

设计师缺乏生产经验,导致图纸好看、落地困难(如非标零件无法采购、加工难度超标)。

培养路径:

l  工程人才储备:从生产线选拔懂工艺的员工,进入工程部解决实际问题;

l  跨界成长:工程人才积累经验后转型设计,确保设计可落地(案例:某企业培养的生产 - 工程 - 设计复合型人才,使新产品试产通过率从 50% 提升至 90%)。

权威性建立:设计师用生产实践验证能力(如现场解决工艺难题),而非仅依赖学历或职称。